代表作品:中国画《红旗渠》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并选送意大利展出问:最大的爱好是什么?答:画画。问:最想做的事是什么?答:希望摸索出中国山水画的时代性特征。问:接下来有什么计划?答:准备《从巴山到太行》的创作计划。左图:庞飞近照。(本人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又见山水画家庞飞时,他刚从安徽灵璧县风尘仆仆归来。“淘灵璧石去了,大有收获! 好些石头都是我从当地市场的大卡车上一块一块淘来的,又累又乐!”这位陕南汉子一开腔,豪气依旧。
最近几年,庞飞迷上了把玩灵璧石。看似不务正业,事实上,灵璧石被他视为切入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途径。“对灵璧石的研究,自然而然会外延到对崇山峻岭、崇拜自然等中国古代传统的研究。中国的山水画讲究‘龙脉’,从前我并不十分理解。可当一块灵璧石放在我面前时,用手一摸就能感受到石头上相当清晰的皱褶,我突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所谓的‘龙脉’吗?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看不到山,通过对山形石的欣赏,我却被带入自然的境界,感觉从来不曾与山水远离。”说出这一席话的庞飞,又是分外理性的。
有评论家指出,庞飞的山水画,既不是用水墨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也不是完全脱离对象纯以传统笔墨表现审美经验的笔墨性山水,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切入点,画路很宽。从几年前跻身本报“上海文化新人榜”到如今入围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中的“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记者也发现,庞飞的艺术面目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近些年他更沉静,不断思考着中国画的未来。
同龄青年画家中,庞飞稍显特别。落脚上海以前,他从家乡紫阳的大巴山麓走来,辗转厦门、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做过业余教育的督导员、修路铲沙子的临时工、工艺品商店流水线的画工等各类工作。正因天南海北地闯过、三教九流的滋味一一品尝,他的画显示出历经磨砺的开阔视野。庞飞却常常自嘲没有“文心”。
他将自己的新工作室取名“是山堂”,一目了然,“见山是山”。与此同时,他在时代的快节奏中静下心来,逆向思考,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中国古代传统,丰富着自己的山水画创作。
2009年初入上海中国画院,前辈大师们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厚传统功底,为他的创作打开了新的天地。“我在画院接到的第一项工作任务就是押画扫描。近半年时间,我将院藏林风眠、贺天健等前辈艺术家总计400多件作品一一护送到印刷公司,寸步不离。把这么多大师的作品捧在手上、细细看遍,感触太深。这算是我在画院‘喝,到的第一口‘奶,吧!”
画画以外,以习书、治印、赏石、研读古代山水典籍为乐事,庞飞骨子里是尚古的。他也清醒地意识到活在当下,和寻常的都市人一样常常穿T恤、挤地铁、用电脑。在庞飞看来,追忆旧日、重返传统,是为了将它们转换为当代观照。前两年他在朵云艺术馆举办“风雅传承———庞飞手卷·瓷艺·雅石展”,破天荒地将自己雅玩的瓷艺、灵璧石与中国画手卷置于同一个空间呈现。这混搭很有张力,乍看有几分装置艺术的味道,却又透着浓浓的中国味,这不就是属于水墨的另一种当代吗?
庞飞去法国交流时,曾画了《巴黎城内》与《巴黎城外》,以山水笔意表现现代都市。有朋友看过后打趣道:“你画的巴黎,有巴山的味道。”庞飞恍然大悟。他突然觉得,自己未来的艺术有好多文章可做:大与小、中与西、土与洋、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保守与革新、新与旧、前与后、亲与疏、现实与幻想……都是值得他研究的创作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