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张小叶
松江泰晤士小镇位于上海西南角,靠近郊环线,距离最近的地铁站也有好几公里。时至春节,整个小镇游人稀少,然而,沿着小路渐次走过小桥、教堂、咖啡馆……眼前突然喧嚣起来,一栋漂亮的西洋建筑出现在眼前,隔着玻璃窗就能看到里头人头攒动,这就是被视为上海地标之一的“最美书店”钟书阁。
“我是一个老书虫,开钟书阁的目的,就是造一家我心中的最美书店。”钟书阁的创始人、钟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浩告诉记者。他没有想到的是,在实体书业衰微的大背景下,钟书阁却逆势而起,不仅生存得很好,日前还在老闵行地区开了分店。今年,钟书阁还将陆续进驻上海市中心、杭州、扬州等地。
钟书阁的存在,能够给予当下怎样的启示? 金浩始终将书店当作文化产业来做,“实体书店要转型,就要突破原有的书店模式,它应当成为人们读书、聊天以及文化交流的平台”。
突破原有设计格局
2012年,在看过一张“世界十大最美书店”的帖子后,觉得“不过如此”的金浩,决定打造一家心目中的“最美书店”。在规划的蓝图中,“最美书店”应该具有三个要素:环境漂亮、图书优质、服务周到。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因此要突破书店固有的设计格局。
他请来的设计师是俞挺,曾经获得过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但从来没有设计过书店。而金浩要的就是这一点,“没有框框和限制,才能设计出完全不一样的书店来”。
他终于把心中的“最美书店”造起来了。钟书阁里转一圈,处处是惊喜。一楼的基调是黑,顶天立地的书架将空间分出“九宫格”,每一格的顶上都绘着希腊油画;二楼的底色为白,象征着巴比伦塔的柱子螺旋上升,一直升到星芒点点的天花板上,这是星空书屋。一千六百多平方米的书店里,处处是软凳、靠椅,灯光柔和优雅,几万册书以人文、社科和学术为主,品位高雅、随取随看,还提供咖啡、餐饮。
2013年4月,钟书阁试营业,媒体前来采访拍摄,刊登的照片惊艳了一大批人。那一年,钟书阁被列为五一小长假“上海最推荐的景点”之一,日均12000的人流量,也使书店一时“不堪负重”。“那会儿钟书阁还没扩建,只有600多平方米,一下子接待那么多人,很多书都被损坏了。”金浩说。
但他随即笑了笑,并没有在意这些损失:“读者们不是故意毁坏的,人多的时候损失一些书也是正常的。”高峰过去后,热潮并未消退,钟书阁成为了泰晤士小镇上的一道风景线。因为书店的存在,每到周末,小镇周边连停车位都很难找。
唤回爱书的读者
27岁的陶舒婷有一个能力———“找书”,不管客人提的要求多么模糊,比如“一个美国作家写的,白封皮,最近刚刚再版”,她在1000多平方米的书店转一圈,过一会儿,就从8万多册书中挑出一本来:“您要的是不是这本?”
周到的服务,是“最美书店”的另一个要素。金浩常说的一个例子是,曾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客人,在店里买了一箱书,请店员帮忙快递到市中心的家里。按惯例,如果发快递,次日能够送达。但那天,快递员来晚了,担心客人等得着急,一个店员主动提出亲自送书。小姑娘从自己家拉来一个行李箱,把书放进箱子,随后坐公交、倒地铁,奔波几十公里,当天晚上就把书送到了。“这不是工作章程中的要求,而是这个店员自发的行为。”金浩强调。
这不仅是店员和客人间的契约,更是两个爱书之人的惺惺相惜。事实上,要应聘成为钟书阁的店员,最重要的品质也是“爱书”。
如此经营的书店,到底能否盈利?金浩坦言,仅从账目上看,钟书阁仍在亏损。两期装修先后投入1000万元,加上租金、人工,回本尚需时日。但钟书阁备受推崇,整体上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合作商家找上门来,愿意从钟书阁购书。此外,仅去年就有上百场读书沙龙和聚会在钟书阁举办,书店的盈利模式正越来越多样化。
前有网上书城,后有数字化出版,在被视为“夕阳行业”的实体书业中,钟书阁突围出了一条新路。做了20多年图书,金浩的初心始终如一:“用美好把读者唤回书店。”现在,他的执著也得到了市场的回馈:人们仍然向往并推崇着美好的实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