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惯了披萨、牛排的洋大厨做起包子也不含糊,杰瑞和强尼经过高强度的培训,已开始到门店实习。
为庆贺新年,店里专门推出由甜菜汁和面的喜庆包子,馅料是杰瑞和强尼熟悉的波士顿龙虾。
两个多月前,洋学徒们初到上海,对即将面对的新工作充满期待。(奥斯汀提供)
第一次吃包子,不敢下口。(奥斯汀提供)
■摄影/本报记者 谢震霖
■撰文/本报记者 王柏玲
2015年岁末,一家名为“甘其食”的包子铺在陕西南路悄然开业。全透明的工作间,简洁现代的就餐区,使这家店很明显地区别于我们印象中热闹嘈杂的小吃店,而更博人眼球的是操作台前两张洋面孔——杰瑞和强尼,两个地道的美国人,在这里已做了两个多月的“学徒”。
包子铺的老板童启华是同济大学自动化控制专业毕业的理工男,谈吐谦逊有礼。他花十年时间,自创品牌,将传统手工作坊式的包子铺发展成标准化全供应链的连锁餐饮,书写了一段“包子传奇”,目前已在杭州开出160余家门店,年销售额近2亿元人民币(本报2015年6月10日一版曾作报道)。这家新开的店面是其上海市场的第二家,招聘“洋学徒”并非作秀之举,而是他“扬帆出海”计划的重要一环。
在美国波士顿考察时,童启华走进一家包子铺,用电蒸箱蒸制的包子,面是发开来了,但馅却硬梆梆的。那一刻,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高品质的中国包子带到海外。“看似普通寻常的包子已有千年历史,真正的好包子不仅制作工艺难度高、程序复杂,还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去年3月,他的海外拓展计划启动,并很快找到了美国合伙人,现已完成团队组建和门店签约,首家美国门店哈佛广场店将于今年4月正式开业。他计划三年内在美国东北部开设20家门店。杰瑞和强尼正是他在美国本土招募的首批海外员工,他们将在杭州和上海两地完成至少六个月的培训。
这两个洋学徒其实来头并不小,他们在美国当地已是有着近十年从业经历的行政总厨,高个子杰瑞每天带领10个人的团队为1400多人备餐,而小胖子强尼则是美国约翰逊威尔士大学烹饪学院科班出身。两人对中国包子制作工艺很感兴趣,而且看好包子销售在美国的市场前景,不仅放弃了原先稳定的职位,并主动降薪加盟。
但是担忧总是难免的。杰瑞清晰记得吃第一口包子时的情景。两个多月前,他们一行刚下飞机就直奔赤峰路店,看着眼前陌生的食物,突然有些不敢下口。“我从来没有吃过什么东西是这么肩负重任的。如果我不喜欢这个味道怎么办?如果在数月之后,我把包子带回美国,当地人不喜欢怎么办?”他非常紧张地咬了一口苹果叉烧包,这些担忧瞬间便消除了,“它的甜味和咸味结合得很完美,汤汁渗入包子皮,口感松软,非常棒!”那一晚,他们试吃了菜单上几乎所有的包子,完全吃撑了。
“洋学徒”虽然初来乍到,却一点也“不见外”,他们与中国员工一样,上岗前必须经过几近严苛的培训。即使是刚到上海那几天,由于时差,两人几乎整晚没睡好,但第二天照样天不亮就赶到培训中心准时开工。
做惯了披萨、牛排的西餐大厨做起包子来免不了笨手笨脚。按照标准,1分钟之内要把22个面团擀成面皮;擀好的面皮在另一个一分钟之内要变成包好的包子。这对于两位洋厨师来说,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他们首先要想办法怎样把包子口封起来,而不把自己的大拇指也包进去。
经过每天12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一周后杰瑞和强尼终于从包面团升级为包香菇青菜馅料。要把湿滑的菜馅塞进面团,并熟练捏出20个褶子,对他们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难题。临近中午,教官从他们做的几百个包子里挑出一笼蒸熟。虽然还是有些菜馅从褶子里漏出来,但他们感觉这就是最好吃的包子。
现在两人已经通过第一阶段的考核,到门店实习,每天凌晨3:30起床,4:15到店,5:30开始制作包子,要保证6:30开门营业。自己做的包子,客人吃了没有投诉,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