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民用飞机模拟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铁鸟大厅。
(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供图)
撕掉一纸日历,“十三五”的首个工作日就这样自然而又直白地汇入了现实。站在新的起点,人或许都会涌出一份冲动,试图为新一个五年记录些什么。为此,本报昨天派出多路记者,冒雨走进这座熟悉的城市,透过一些务实而有故事的场景、人物和话语,呈现当下低调的精彩,眺望不远处的幸福坐标。或许,这只是普通的一天,在一个不普通的时代。
自贸区推行“双告知”
2016年首个工作日,赶来自贸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注册登记的刘彬从窗口人员手中接到一份全新的《告知书》。上面不但清晰列明了后置审批事项以及办理许可的具体政府部门,用手机扫描右上角的二维码标识,还能立马查询到行政许可状态。
原来,从今年1月1日起,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和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精神,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方式,解决市场主体“宽进”后的监管衔接问题,浦东新区开始推行针对市场主体和相关审批部门的“双告知”工作,涉及区级层面的35个许可事项,涵盖13个政府职能部门。而刘彬正是这项工作的首批受惠者。
今后,窗口人员在办理登记过程中,都会用《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对于依法须经相关部门审批的项目,在领取营业执照后,要及时到相关审批部门办理许可审批后,才可以开展经营活动。《告知书》下方还印有“承诺书”,由企业承诺在未取得许可证件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
所谓“双告知”,除了告知企业外,另一亮点在于对涉及相关审批经营项目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通过浦东新区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即时推送“告知”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以便及时关注、跟进监管。这意味着市场监管部门把企业的“出生证明”第一时间告知许可审批主管部门,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了部门间信息互通,监管上无缝对接,可有效避免监管盲区。截至目前,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已向七个部门推送覆盖17项审批事项的登记信息654条。
■“十三五”期待
面向未来,浦东新区将在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的同时,探索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包括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实施协同监管;以诚信管理为手段,实施分类监管;以行业协会为依托,实施自律监管;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辅助,实施社会监督;以风险防范为底线,将监管对象纳入网络化管理中,实施动态监管,促进提升事中事后监管效能。
“教”机器人“钻”肚皮
让机器人能像孙悟空一样钻入肚子一探究竟——“十三五”的第一个工作日,这样的科技梦扎实地迈出了造福千百人的又一步。昨天下午,在张江高新区金桥园,全球胶囊胃镜机器人领军企业——上海安翰医疗技术有限公司里搭起了“机器人学堂”,目的是帮助医务人员学会远程控制花生米大小的机器人,将每一寸胃壁的清晰画面送出。
经过允许,记者体验了一下机器人操作——拨动右手手柄,被“吞”进“塑料胃”的机器人就能听话地前后左右移动,而左手手柄则可让它旋转翻滚。实际上,学会让机器人动起来只消花上两分钟;但要能控制它在胃里自在“巡游”,则得付出驾考般的功夫。
对于安翰,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创新促进处处长马文刚相当熟悉。他告诉记者,权威研究预测,中国每年应检未检的胃病病人数量直逼8000万。要想实现早筛查、早干预的目标,最大障碍就是人们对侵入性的胃镜检查心存畏惧。
去年下半年,走过研发、临床审批、医界认可等一长串艰辛道路后,安翰的胶囊机器人成功进入京沪等地的顶尖医院,从而使得上海成为全球首个胶囊胃镜机器人的诞生地。
在打通“从0到1、再到10”的创新通道后,安翰正努力向“百、千、万”的创新能级扩散。董事长吉朋松说,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加强培训,就是希望能尽快建立一支医师队伍。目前,安翰正在探索将胶囊机器人对接“互联网+”,让大城市医生能在自家医院里,远程指挥千里之外乡镇卫生院里的胶囊机器人“下肚穿肠”,送出病理图片。
■“十三五”期待
作为全球科创中心的核心载体,张江正对照国家和上海的目标任务,确立“十三五”重点工作,其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研发机构,产生出在某领域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领军企业。而安翰很有潜力成为这样的创新企业——目前中国每年做胃镜2700万例,如果有1/3能转而使用胶囊胃镜机器人,企业市值就会达到上千亿元。
“三清”博士与大飞机
上午是强度设计研究部今年工作排片表,任务、风险、责任要分解落实到人;下午是去年工作考核,马上还有工信部的检查、机体结构攻关等事宜……2016年第一个工作日,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强度设计研究部机翼强度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汤家力像往常一样,度过了紧张忙碌的一天。
去年,国产大飞机C919总装下线、国产支线飞机ARJ21首架交付。今年大飞机人又筹划着什么呢?根据工程发展阶段计划安排,C919后续还将开展航电、飞控、液压等各系统试验、机载系统集成试验和全机静力试验;首架飞机作为试飞飞机,首飞前需要完成系统调试、试飞试验设备和仪器安装等工作,力争于今年首飞。
汤家力所在的强度设计研究部,今年工作的重头戏就是准备即将开始的C919全机静力试验。“飞机的静力试验是飞机适航取证必须翻越的一座大山。C919力争今年底首飞,我们必须在首飞前完成限制载荷试验。”汤家力说。
在上飞院,大家都叫汤家力“三清”博士。2009年,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的汤家力,赶上了中国民用飞机发展的好时代,初来乍到的他便参与到了ARJ21的静力试验。如今在C919全机静力试验中,汤家力担负起了更多责任。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团队,充满了干劲。研发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每天都在解决新问题,每个人都在与大飞机共同成长。
■“十三五”期待
今年中国商飞将奋力推进型号研制,坚决打赢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攻坚战,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坚决打赢ARJ21新支线飞机安全运营攻坚战,取得PC(生产许可)证,做好航线运营保障工作。
徐阿婆的“原居安老”
2016年的工作第一天,上海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在为正式运营作准备。外墙漆成水果色系的小楼敞开了大门,老人们陆陆续续进门,到阅读室、合唱室、理疗室活动开来。
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是杨浦区第一家嵌入居民区的小型养老机构,它有19张床位可供周边老人短期住养。小楼身处延吉一村内部,总面积600多平方米,被设计成兼具老年活动、日间照料、居家助老和住养服务功能的“全系列”养老服务综合体。这里既是老人活动室也是老年助餐点,护理人员还可上门为小区老人提供家电维修、居家护理和助浴、助医等服务。
80岁的徐桂芳阿婆年前住进长者照护之家,和另一名老人张玲英共享一套双人间。房间不大但通透明亮,每天有年轻的护理员和保洁员照料起居。“去年老头子走了,两个女儿不太放心我一个人,怕我孤单,每天都给我打电话,有空就来看我。”现在徐阿婆成天有人作伴,住对面小区的女儿来看她也很方便。天气好的话,老人照例要到隔壁的杨浦公园打拳。
“只要条件允许,任何老人都希望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老人的生活节奏、日常作息全都不必改变。”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负责人、上海吉善助老事业发展中心法人代表万斌介绍,现阶段长者照护之家正处于试运营,近一半的床位已经有人入住或被申请。
徐阿婆所在的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戴立波说:“上海市中心养老床位紧缺,见缝插针设立小型养老机构是这两年的新尝试。延吉一村的这所房子原属于街道招商引资部门,2015年上海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后,街道决定用它来做养老机构。”
■“十三五”期待
2014年下半年起,上海开始推一种新的养老服务设施——“长者照护之家”,这种小型机构可利用社区现有公共设施或改造闲置物业建设,规模通常在10-49张床位。目前,全市已经建成22家长者照护之家。上海希望用3年时间持续推进,到2017年底,实现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化地区各街镇长者照护之家全覆盖。
建敞开式艺术空间
“新年上工”首日上午虽迎来一阵子急雨,但在虹桥路1650号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项目的建筑工地,没人打算停下手中的活计,整体项目随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和手中熟练翻动的工具步入收官之年。
集演出、展示、教育、培训、创意创作和研究于一体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项目2012年9月动工,预计今年10月前后竣工,由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上海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和上戏舞蹈学院组成。
工地上,工人们脚蹬雨靴,在淅沥的小雨中埋头忙碌——有的往墙体屋面上贴装陶土板和铝板,有的俯身涂抹整修地面,有的来回运送建材,还有些人在室内安装调试舞台机械、灯光、音响等。舞蹈中心四座主体建筑和一些附属功能体早已封顶,雏形初具,千余名工人正在冲刺最后的室内精装和室外总体装修。“除了日常演出、教学和研究等,这里还将举办舞蹈荷花奖等业内顶尖赛事,工程质量要经得起考验。”工程指挥部总指挥乐胜利说。
在其中大剧院的施工地,工人们在脚手架上谨慎配合,精准地将一块块陶土板贴装在外墙上。乐胜利说,陶土板无辐射、不会产生光污染,用它装饰外墙不仅美观协调,还节能环保。他透露,国际舞蹈中心的室内外设计、硬件设施等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很多艺术大师和著名舞蹈院团参观后都表示要来演出和合作。
作为市重点项目,舞蹈中心呈开放式格局,所有建筑间都不设围墙,与延虹绿地连成一片,实现“文化+绿地”景观一体化。届时,市民可从路边绿化带直接进入剧场观看演出。
■“十三五”期待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工程方希望在项目收尾时,统筹设计和规划周边的公共绿地、景观灯、人行道和市政管线等,并预留出专项整治资金,以期将舞蹈中心建成市民身边赏心悦目的艺术新空间。
文汇报记者 唐玮婕 张懿 张晓鸣 钱蓓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