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顺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合唱协会顾问、上海音乐学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是国际合唱学会会员,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终身会员。他是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奖”获得者,今年11月15日在澳门举行的世界合唱博览会闭幕式上,又获得了国际合唱联盟颁发的“终身成就奖”。马革顺教授见证并践行了中国现当代合唱艺术发展之路。现在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的中国合唱指挥家们,毫不夸张地说有一多半直接间接地得到过先生的指点。
毕生都为音乐工作作贡献
当被问起最喜欢的合唱曲目时,马革顺多次提到的都是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合唱作品《雪花》:“岁月可消失,心底永存不渝”。他说,最喜欢雪的品格--下雪悄然无声,默默无闻;大雪无痕,融化自己,滋润禾苗。这也正是先生一生的写照。
马革顺1914年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教堂成了他的音乐启蒙之地。晚年的马革顺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因为父亲不允许孩子看戏、看电影,生活中唯一向往的快乐时光便是每星期的合唱时间。”只有当乐声、歌声缭绕回响,他的心才无比快乐。考入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后,马革顺牢记当时对父亲的承诺--毕生都为合唱事业无私奉献。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王勇是马革顺在上海音乐学院带的最后一届学生之一。他说,当时七十几岁的马先生是退休返聘来给非音乐专业学生上合唱课的,大家只当是副课并没有很重视,临毕业要举行汇报演出时,先生甚至语带调侃地说:“你们就当可怜可怜我这个老头子,让我执教生涯最后一场音乐会不要留下遗憾吧。”学生们感动之余,无比投入地完成了一场超水平发挥的精彩合唱,至今难忘。谁知带完这最后一届学生,可爱的“老头子”仍然以“超级高龄”活跃在中国音乐教育的第一线。2013年12月16日晚,在虚岁百岁生日前,马先生还坚持登台指挥,无数亲友想要阻止他,老先生不仅上场而且格外“较真”,他说“要用模拟排练的状态来演出”,为的是“让观众通过看排练更好地理解合唱艺术”。
去年年底,在为马老先生举办的百岁活动上,虽然语言表达已大不如前,但只要音乐响起,他仍然会精神一振,举起手来指挥,令人感动不已。
“在苦难中我们会记得欢乐颂”
1947年,马革顺赴美研修合唱指挥。两年后,就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马革顺毅然选择报效祖国,回到上海。但这段海外求学史,后来在“文革时期”却成了被打倒和迫害的主要原因。
“在苦难中我们会记得'欢乐颂'”,艰难的岁月里马革顺一直以贝多芬的生命理念激励自己。他通过大量的研究,找到了适合中国人的合唱方法,并写出了日后被奉为经典的专著《合唱学》--我国第一部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合唱学术理论水平的一个飞跃,也确立了马革顺合唱学派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至今,《合唱学》已再版5次,每次再版之前,马革顺都仔细地修订,以使之更趋完善。
马革顺认为:“合唱毕竟是舶来品,要掌握好这门艺术,就是先深入了解合唱的精髓、取其精华,再建立我们自己的合唱体系。”对于很多人认为合唱只要整齐或是层次分明的说法,马先生并不认同,他认为:“要唱好的合唱,首先就要了解不同语言的不同特性,譬如英文咬字是靠前的,一个字可以唱三个音,而中文咬字是靠后的,三个字才唱一个音,其中讲究大了,还是要潜心研究,搞清楚了,才能唱好合唱。”
回首漫漫一生,马革顺常说,他最不喜欢的一个词就是“发挥余热”,这使人联想到将要燃尽的蜡烛。他最喜欢的是奥运会的圣火,只要人活着,就应该像奥运会的圣火一样熊熊燃烧。
昨天,先生辞世的消息传出,微博上无数弟子晚辈们的留言少了悲戚,倒有一份难得的完满:“丰盛百年,平安归家!”
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