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美剧《荒原》近日在美开播,孙悟空的造型被评论为更像《龙珠》中的超级赛亚人,其火眼金睛则更像《火影忍者》里的轮回眼。而孙悟空的任务,是去寻找传说中的新大陆。
这并不是《西游记》首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变异”——在日本电视剧《西游记》中,唐僧变成了女性……
很显然,在这些案例中,《西游记》走样了。然而,有学者指出,这些乍看荒唐的现象,其实也同时暗含了文化传播的某些规律,即一国文化进入他国后会产生变化。传播中的“变异”,往往也可能是文化创新的发端,但遗憾的是,这种现象在国内学术界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变异”中可能蕴含着创造性的解读
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看来,“变异”是文化与文学在传播和交流中发生的常见现象,其出现与历史、文化、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传播渠道、表现样式,以及受众审美习惯,都是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在“文化变异”的过程中,传播的文化话语会被同化,成为对方文化中的一部分。曹顺庆把这一现象称为“他国化”,是指一国文化传播到别的国家后,经过文化过滤、译介、接受之后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变异”。
按照这一观点,美国著名意象派作家庞德翻译的中国古文,就是典型的文化“他国化”变异例子。庞德从象形文字的角度解读,将《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习(習)”拆分为“羽”和“白”上下两部分,因此整句话翻译为“学习,而时间的白色羽毛飞走了”。曹顺庆认为,庞德结合汉字的象形性和他本人提倡的“意象”,实现了对《论语》的创造性解读,而且话语规则也被“他国化”改造。
当然,庞德译的古文,以“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看来,单在“信”这一点上就是不合格的。但其译作在今天仍具有经典的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于“变异”中有创造。曹顺庆认为,研究这样的“变异”,不仅有利于不同文化互相补充、互为参照,更有利于探讨文化交流的创新规律。
理清“变异”中的文化基因,寻找跨文化传播新路径
“变异”带来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话题,正日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上海大学日前举行的“东亚青年文化——现状与未来”研讨会上,韩国木浦大学教授林春城表示,文化的“他国化”传播并非单向的流动:“在双向或多向的反复输入输出中,国际间文化的横跨沟通才能实现。”
值得关注的是,理清“变异”中文化基因的变化和传递,才是把握好跨文化传播规律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研究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要放在一个更大范围的大众文化流通脉络当中。林春城以风靡亚洲的“韩流”为例,认为其中能看出美国大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子。其中被韩国接受并“本土化”的中国文化因素,也使得“韩流”在中国很快被接受,并受到欢迎。与此同时,引入、了解他国文化,包括深入探索本国文化的“他国化”变异,也有助于对自身文化形成新的认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孙歌在阅读日本学者竹内好的著作时,就从日本近代史的背景中发现了研究鲁迅的新视角。而林春城认为,了解他国文化必须要深入走进对方的文化语境,像韩国将金庸的“射雕三部曲”简译为《英雄门》,并没有翻译出原作背后的中国武侠文化,就是一次可惜的尝试。林春城认为,译本仅仅把金庸作品当做武侠志,而金庸作品具有从武侠小说到爱情小说、历史小说、文化文本等多样光谱,小说《英雄门》系列只是从那光谱中拿过了武侠因素后简单地再构成的一个文本。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 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