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 张鹏)在近日举行的虹口区“分层递进式教学”25周年研讨会上,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认为:“凡是有义务教育的地方,学生都有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性被赋予了时代的特征。只有面对差异,同时注重教育的公平和质量,才能真正为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打下基础。”
据悉,为解决“就近入学”所带来的生源差异性问题,虹口区从25年前就开始探索“分层递进式教学”模式,提升了区域内的教学质量。如今,这一模式覆盖全区八成以上学校,并走出上海,推广到外省市19所学校。
虹口区教育局局长常生龙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初中教育改革迈出第一步,全部采取就近入学制度,学生的差异立刻凸显出来。根据1990年的一份调研显示,在虹口区部分薄弱学校,成绩优异的学生占9.8%,中等生占50%,成绩不良学生占据40.2%,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也存在明显不同。
这种情况下,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当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虹口区教育专家决定扎根教学一线,开始探索“分层递进式教学”。
尹后庆说,分层教学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关注学生,对学生进行主体性培育,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诊断,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北虹初级中学从2011年起,对学生学情全面分析。学校与专业机构合作,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人格问卷等等,对全校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许多学生缺少自己的规划,习惯等着教师布置任务,主动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不强,自信心不足。
华东师大一附中实验学校校长季恒介绍说,作为第一所探索“分层递进式教学”研究试点的基地学校,学校采取精细化分层教学。例如语文课上采取“三单相连”法,“三单”分别指预习单、学习单与作业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不同的定位。季恒介绍说,“预习单”是让教师诊断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制定分层目标,为有效课堂的生成提供保障;“学习单”则通过教师设计有层级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能力发展的“脚手架”,鼓励学生发挥潜能去挑战超越自己现有水平的问题;“作业单”是对课前、课中的一个综合检测,通过检测反馈便于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季恒说,如今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总结出了新的教学方法,在中考里,学生的成绩大幅度提升,学困生的数量连年减少。
“分层递进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徐韵安称,去年8月起,“分层递进式教学”研究走出上海,相关的19所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涉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基地学校之一的觅渡中学校长叶敏对此很感慨,他说:“采取‘分层递进式教学’后,学生的成绩合格率从原本的20%提升至80%。”
常生龙表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这容易达成共识,但在如何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因势利导,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出发,为他们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让他们拾级而上;另一种观点则强调要给学生高期待,对他们提出超过其现有水平的要求,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因此,“分层递进教学”还有待于不断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