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上次同学会的照片不错,发你一份看看,地址是……”手机上收到这样可疑的信息,你会随手删掉,还是仗着装了安全软件,点开看看里面究竟有啥?
上海市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天联合发布了《2015年上海市手机网民网络安全状况报告》。报告显示,当前使用手机上网的安全隐患问题,可能比部分用户想象得更严重。
一半用户认为,“保镖”有时也是“贼”
据统计,截至2014年,上海共有网民1716万,其中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约1500万,占比高达87.4%。
对这部分手机网友而言,《报告》显示,有91.7%的用户曾经遇到过手机信息安全事件,最常见的三种形式分别是骚扰电话、推销电话、广告及违法短信,发生比例分别占总用户的89.3%、88.1%和85.3%。同时,虽然仅1.6%的用户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遭遇过手机病毒,但仅2015年前三个季度,全市手机病毒感染量就达到363万人次,超过去年全年的手机病毒感染人次,表明手机病毒等正以一种用户难以察觉的方式蔓延。
尽管安全形势相对严峻,《报告》表明,目前仍有约半数手机网友,对公共Wi-Fi、二维码等各类手机安全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更耐人寻味的是,尽管63.3%的手机网友安装了安全软件,但其实大家并不完全信任这些软件,近一半用户认为安全软件在充当手机“保镖”之余,会客串搜集个人信息的“蟊贼”。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上海的手机网友喜欢把“保镖”当“清洁工”用——数据显示,手机安全软件中最常用的不是扫描杀毒或拦截骚扰信息,而是“一键加速”等管理功能。
(制图:王秋童)
保护用户隐私,先打码、再打碎
针对《报告》中提出的安全隐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刘鑫表示,靠某一方面单打独斗,很难真正改善手机网民的信息安全环境,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深度合作,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安全产品、提高防范意识等。他特别提到,规模化的运用能够完善信息安全体系,建议推动形成全民举报的反馈机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副主任刘鑫)
来自腾讯的安全专家陆兆华同样提到了合作策略。“强大的查杀能力基于丰富的样本库及来源。”他呼吁,安全厂商、手机应用方、运营商以及电子市场等四方面,应紧密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以“开放合作”为特点的诈骗信息库、恶意网址库等。
(腾讯安全专家陆兆华)
发布会上,部分企业还交流了彼此在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方面的经验。如,携程旅行网副总裁杨钦介绍说,他们会对用户敏感信息进行“马赛克化”,并同步对流程进行“碎片化”,使相关人员无法接触完整信息,从而保护用户隐私。
(携程旅行网副总裁杨钦)
文汇报记者 叶松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