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电信用户陈女士,手机流量一夜间就跑掉了50GB”;“广东龙女士,手机放在抽屉里充电,3小时里莫名其妙地跑掉了23GB流量”……近段时间,媒体不时爆出手机“疯跑流量”的新闻,不少用户也吐槽称,最近他们的流量消耗快得惊人:原本1G足够用一个月,现在“没到20号就得买‘加油包’了”。流量不经用,是真的用“豁边”,还是手机出了问题?是无良App在作怪,还是运营商在“偷流量”?
运营商“偷流量”?这个真是“想多了”
“流量不清零”后,运营商会不会“偷流量”?
这种带有“阴谋论”色彩的猜测,从10月中旬开始蔓延。巧的是,从10月份开始,三大运营商开始执行流量套餐当月不清零的新政策,这与网上热炒运营商故意调整流量计算方式“偷流量”,时间点上正好同步。
针对部分用户的质疑,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正式声明予以澄清——中国移动表示,针对有关报道,中国移动专门组织了流量计费测试,没有发现“偷跑流量”的问题,相关报道与事实不符;中国电信表示,已经和相关用户核实,没有“克扣”流量这回事;中国联通也表示,中国联通的流量计费工作是规范、准确的,不存在恶意虚假计费。
对于网上热炒的“一夜50G”和“3小时23G”事件,涉事企业也联合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在“一夜50G”事件中,当地运营商连同手机售后服务工程师调查后发现,在产生巨额流量的当晚,该用户的手机开通了“个人热点”功能,并有电脑连接该热点进行了大量的文件下载。而“3小时23G”事件,经过调查发现,用户手机中安装了一个名为“宝贝故事”的App,该应用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反复下载大容量内容,消费了巨额流量。
为澄清用户的各种质疑,有浙江媒体不久前联合浙江省质监局,由质监局作为第三方进行一项实验,看看运营商在流量计费中究竟有没有“做手脚”。
实验中,工程师们使用三台目前国内最常用的无线通信上网流量监测器,这种监测器能够精准监控手机的流量消耗,而且由于监测器没有安装任何其它软件,处在一个100%的“纯净”环境下,测试的数据应当有说服力。
实验开始时,在同一地点、时间内,工程师将三台监测器各自对应一家运营商的通信制式,分别插入三大通信运营商的SIM卡,下载一个大小为10M的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
实验室里的三家运营商信号强度不一,传输速度也有差异。大概20分钟后,所有下载结束。第二天,质监局工程师获得了两组数据:第一组来自监测器,第二组是运营商网站提供的账单。对比发现,10组数据中,6对数据的偏差值小于0.1%,4对数据的偏差值为0.1%
至0.15%——这一结果显示,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真的是有些人想多了。
其实,通信行业不少资深人士早就表示,作为国资委直接管理的超大型国企,移动、电信、联通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冒巨大道德风险、投入高额成本(修改后台的流量计费系统工程巨大,而且几乎无法保证黑箱运作),只为“偷”用户的一点手机流量?这种事听上去更像是天方夜谭。
流量不够用已是“常态”
真实的情况下,随着4G的逐渐普及,流量只会越来越不经用。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运营商相继上马4G+服务,原本就已经很快的网络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与此同时,手机的系统与软件更新越来越频繁,软件越来越大,连接越来越多,图片清晰度越来越高,视频越来越常见,大家消耗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即便是小心翼翼尽量用WiFi的用户,在移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和流量也会递增。排除手机系统本身“偷跑”或应用程序“偷跑”流量的特殊情况,流量动不动就用光了,实际上是用户生活方式变化引起的连锁反应——当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智能手机,就自然会产生“流量依赖症”,“流量不够用”将是生活常态。
不仅用户感觉流量越用越多,在实际的统计数据中,国内用户使用手机流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也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工信部公布的10月份通信行业运行数据显示,10月当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2亿G,创历史新高。1-10月累计达32.1亿G,同比增长100.2%,比1-9月同比增速提升0.8个百分点。其中手机上网流量达到28.8亿G,连续10月实现翻倍增长,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89.7%。
从近一年国内用户月平均使用流量来看,去年10月份,这一数字还只有192M,今年10月已经增长到了361.6M,同比增长88.3%。除今年2月用户月平均使用流量比前一月有小幅下滑外(与2月份时间短有关),其他月份这一数字都呈环比增加。特别是因为4G业务的商用,今年1月份这一数字更是从去年12月的205M猛增至287.9M,创造了单月最大增幅。
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认为,导致用户流量增加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用户原因,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且4G流量资费大幅下降,用户资费敏感度减弱,常开数据服务,即使有WiFi时也不切换的现象增加,导致使用流量明显增加。二是运营商网络原因,随着更多的用户更换为4G手机,使用4G套餐,网速更快。第三是随着手机屏幕变大、性能变强,新版App的流量消耗也在逐步增加。
流量去哪儿了
说到“流量依赖症”、用户流量用得快,不得不提提4G网络的飞速提升。
如今运营商动辄就能达到50M-100M的4G速度,不仅比WiFi快,更比不少家庭有线宽带还要犀利。网速快,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就可能会增加。原来用户打开手机浏览网页或者看小视频,等待文件打开要花很多时间,现在则是转眼之间完成。速度快了,用起来自然更爽,回家路上坐在车里,本来网速慢,只能打开5个网页来看,现在因为网络速度快,不知不觉看了20个,流量开销自然就大了。
手机性能提升,也是用户流量消费大增的“罪魁祸首”之一。和网速一样,手机处理速度也是浏览网页、视频不卡的功臣。而且,多核处理器还能使多个进程同时在线,流量消耗自然暴涨。与此同时,手机屏幕增大、屏幕分辨率的提升,也是使流量增大的另一个原因。屏幕的分辨率越大,网页就会显示更大的面积,视频也可能会适配出高清的画面,这样也会致使流量变大。手机拍照摄像头像素的提升,使得拍出来的图片所占空间增多。这样,大家在发朋友圈时,无形中就发出去了更大的图片。而浏览的人也将浏览到更大的图片(不少用户为追求画面效果喜欢发原图,那样更耗流量),这也是流量增多的原因之一。
除了网络、终端性能的提升,社交网络上短视频的“病毒式传播”,也会让人不知不觉消耗更多流量。自从微信6.0增加了小视频功能后,小视频开始逐步普及,而且在传播的公众号内容里也出现了更多的视频元素。当然,在WiFi下这些都是不消耗流量的,但用户一旦养成看短视频的习惯,许多时候即使是在非WiFi环境,也会忍不住好奇心打开浏览,这些都是“流量杀手”……
链接 防“流量偷跑”,办法还是有的
确保手机留在WiFi环境中
本来以为自己是在用WiFi,却不知自己的手机已经是在用移动数据网。这种不爽很多人都遭遇过,也是最常见的“流量偷跑”,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有时候WiFi不稳定,会自动切回3G/4G网络;2.公共WiFi有时间限制,结束后会自动切回手机网络;3.手机设置原因,未成功连接WiFi,用的其实是自己的流量;4.苹果iOS9中的“WiFi助理”功能启动;5.有些用户的手机在进入锁屏状态时,WiFi会断开连接或者连接信号变弱,此时手机就会切换到蜂窝数据状态,消耗手机流量来完成数据传输。
关闭应用程序
“我那个时间是在睡觉,根本就没有用这些应用,为什么还有流量产生呢?”从3G开通以来,这样的用户投诉就一直没停止过。这主要是由于后台运行程序引起的。
运营商、技术专家总是呼吁“定期清理后台运行程序”,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户在手机上用完某个应用程序后,即使退出操作界面,其实也只是最小化程序,并没有真正关闭程序,它们在后台依然运行,只是我们看不见它了而已。哪怕是关机后再开机,这些后台程序依然会自动运行,它们往往是“偷跑”流量的“真凶”……专家提醒,正确的手机使用方式是,时不时清理一下后台程序,例如离开WiFi环境时清理一次,以及晚上睡觉前把蜂窝移动数据关闭,这样就不会出现夜里不用也跑流量的事情了。
坚持“手动更新”
iPhone手机如果不小心把移动数据打开或者忘记关闭,而后台软件又自动更新的话,流量消耗大得吓人。而相比操作系统的更新,App的更新更是频繁。有些App的更新是在打开App后自动进行,有的是在应用商店中提示你更新。建议用户多留意这样的设置接口,然后在空闲时间、又保证处在WiFi的环境下(比如晚上睡觉时),把一些需要更新的App及时更新了,或者选择连接电脑进行更新。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当你在WiFi环境下开始手工更新时,由于数量多、更新量大等原因,可能更新完毕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你中途离开WiFi环境而又没有做相关的设置或暂停操作时,很可能后面的更新就会消耗你的手机流量了。
现在很多手机系统都在使用云技术,它们会把你的资料自动更新到云端保存,以增加数据的安全性和灵活性。而上传到云端的过程,肯定会用到流量。
关于流量,你应该知道
手机流量一般以M(兆)为单位,1M=1024K,1G=1024M。
流量大小排序为:文字<图片<动图<音乐<视频。
纯文字的TXT格式的小说,1M大约可以容纳48万多字(用1M的小说统计出来的字数)。
普清的图,一般就几十到几百KB,高清原图至少在2M以上,动态图更高一点。
3~5分钟长的音乐,普清的一般1~3M,超清的可高达十几兆。
视频则少则几十兆,多则几百兆甚至超过1G,就看视频清晰度和长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