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风潮在丰富人们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健康红利。根据上周公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国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增长了0.7个百分点,反映体质各指标总体变化程度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总体水平则增长了0.15,女性人群体质的改善尤为显著。
然而,在国民整体体质稳中有升的背后,旧有的顽疾依然凸显。其中,男性体质的持续下降成了热议话题。自2000年首次国民体质监测开展以来,男性人群的体质评分始终呈下滑趋势。就数据而言,该现象主要体现在男性力量的下降与肥胖率的增高,且未来的状况“并不乐观”。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群众体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看来,该趋势因成年男性日常体力劳动的减少而形成,“而这是仅仅通过每日一到两小时的身体锻炼无法弥补的。”
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意义重大,但它不能包治百病。江崇民提出,要将健身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出行少开车、多走楼梯等等小细节同样影响着人们的体质。”多家媒体均提及了这一观点,《扬子晚报》甚至提出,骑车、走路等生活中的运动是“运动金字塔”中最重要的一层。事实上,据江崇民介绍,在本世纪初的两次体质监测中,女性群体也曾因为“减肥热”的流行,而在身体形态指标上有过严重下滑,可见纠正错误的理念与提倡健身一样重要。
同样被认为因存在错误理念而连年走下坡路的,还有国内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与2010年相比,19岁至22岁年龄组大学男生在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中均有明显下降,其中尤以城市男生的状况最为严重。对于该现象,传统观念依旧将其归咎为运动量的累积不足,认为“以静代动”的生活方式造成了“肥胖易感环境”——受广告宣传、生活习惯等社会因素影响,生活在“肥胖易感环境”中的群体体质更差、更易发福。然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邢文华却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体质倒退并非缺乏锻炼造成。究其原因,反倒是过于强调“兴趣体育”的结果。邢文华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中考体育加试的存在,为初、高中学生的基础素质打下基础。但在大学阶段,学生大多只会从事单一运动,完全忽视了基础素质的锻炼,使得力量、速度等均呈现倒退趋势。”在他看来,相较于一味地强调多运动,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
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