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图表 制图 叶聆
杭州一位博士妈妈在贴吧上抱怨,一道数学题难得让上小学的女儿不想去学校,而且,这道题目她也毫无头绪。某补习机构最近一次测试,很多孩子只考了二三十分,这些孩子在学校都是成绩优良的学生。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孩子的教育是不是非要走应试这条路?
优等生被考成“差生”
王彤的孩子在上海西区一所知名民办小学读二年级,在班里他成绩不错,而且,家里也盯得挺紧。目前除了学校的学习,王彤还帮儿子报了课外补习班,一门英语一门数学。王彤说,儿子算读得晚的,班里大部分同学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读了。因为觉得孩子基础还不错,而且孩子外公是数学老师,不担心被落下。不过,孩子第一次拿回来的综合测试卷,让他们措手不及。
孩子只得了20多分,这是他读书后从来没考过的分数。本来孩子对数学挺有信心的,这张卷子一考,小家伙垂头丧气,连觉也睡不着了。家里人一商量,还得先安慰孩子。王彤打听下来,补习班的很多孩子分数跟儿子差不多,只有一个“牛娃”考到了70分。“这种测试大家肯定都考不到及格线的,考不到高分是正常的。”为了鼓励儿子继续上补习班,每逢要测试前,王彤先打预防针,“我跟他说,考到高分那是神童。”
在沪上一家知名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任教的白老师告诉记者,现在的课外培训本质就是加快进度,比如二年级数学做五年级的等差数列,初一就学初三物理。通过这种方式,拉开差距。像让王彤儿子考出20多分的摸底卷,白老师解释,就是用难题来选拔出“牛娃”,把这些孩子编入“超常生班”,向上海最好的学校冲刺。录取率高,机构的口碑就好,生源就多。
一张物理卷改变人生路
这依旧是一场跑步比赛。曾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的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向记者表示,这么多学生的心理发生问题,我们就要问一问,这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都有自己的天赋,教育最终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天赋。”孙时进说,如果孩子对应试型的选拔非常痛苦并自卑,再让他继续下去,就是错了。
这种应试带来的心理打击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路。骆女士还记得自己刚入高中时物理老师的摸底测试卷,卷子发下来自己才五十几分,回到家,骆女士大哭一场。自己中考拿了598分的高分,从来都对学习充满信心,却被这张物理摸底测试卷给彻底打懵了。第二天上课,物理老师对着大家说:就是要杀杀你们的锐气、傲气。高考填志愿,跟英语老师沟通后,为保证进一本大学,骆女士填了文科志愿。她告诉记者,其实自己非常舍不得理科,但因为那次物理摸底考卷的阴影,只得选择逃避。
龟兔赛跑,乌龟怎么办?
王彤儿子的班级里,不少孩子报了两个数学补习班,为的就是冲击更多的竞赛奖,因为两家机构对竞赛的应试培训各有侧重,不想放弃任何一家。而这种上课就是老师帮着孩子刷题,各种难题做得多了,参加竞赛得奖的机会就大。
王彤感觉儿子的一些同学对周六周日两天泡在补习班都习惯了,小小的他们也知道只有通过这种培训,才能上华育这样排名最靠前的初中,为此,很多孩子其他的兴趣爱好像钢琴、画画、羽毛球都停了,全力以赴。这种现象,孙时进拿龟兔赛跑打比方:的确有些兔子适应应试选拔,甚至乐此不疲,但有没有想过跟在兔子身后的乌龟?他们天生不是兔子,他们该往哪里去?
张倩的儿子在一所普通公办初中读书,她回忆,当时为让儿子上西区的一所知名民办小学,费了很大功夫,买了高价学区房,托关系上了这所小学的学前班,最终如愿以偿,可孩子读了没两年,就出现厌学心理。那时自己和丈夫工作忙,孩子读书由外婆带,到了三年级,她就发现孩子读得吃力,尤其数学,晚上功课弄到很晚,拿回来的卷子分数低,老师也暗示家长再不全力辅导孩子要跟不上班里平均水平。小升初,家里决定让孩子去本区一所普通公办中学,他心情好了一些。
孙时进说,乌龟如果意识到自己不是兔子,就不该去做兔子的事。孩子不是任由家长塑造的。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直寻找。菲尔普斯小时候有多动症,家里人一直为他头疼,可后来发现他在水里的天赋,遂带他去找了游泳教练,于是若干年后有了奥运会历史上最伟大的游泳冠军。
张倩和丈夫开始咨询了解技校、职校的招生情况,她们发现儿子一直很喜欢动手,小时候是玩乐高,现在是装配模型汽车。张女士想帮他找一家培养技术工人的职校,比如汽修等。
家长早觉悟,孩子多幸福
孙时进说,实际上一名鞋匠丝毫不比莎士比亚的研究者低等,关键在于家长要觉悟,尊重孩子个体,是让孩子成为自己还是成为家长心目中的“成功者”。
骆女士因此很庆幸侄女的改变。侄女到了读中学的年纪,也遇到骆女士当年的困境。从老师和卷子那里,她得不到足够的自信。后来有机会她去了国外读高中并取得大学学位。“我再跟她交流,她告诉我:‘我现在找到好学生的感觉了!’”前几天侄女回国来骆女士单位小坐,与骆女士的领导和同事侃侃而谈,骆女士说,“看看她现在的样子,这么自信这么主动,如果不出国读书,如今的样子难以想像。”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杨江丁表示,希望家长多一些定力,不要去比较,找到适合孩子自身特点的教育资源和方法。这样的家长队伍越壮大,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脚步就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