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线旅游价格战持续进行,如今虽有弱化趋势,但依旧存在。各种节假日之前,在线旅游都会推出不同形式的促销活动,“红包”“立减”等是最主要模式,甚至还会创造旅游节吸引游客出游、抢占游客市场。
实际上,旅游业参与“双11”促销已有两三年时间,这一原本从实体商品衍生出来的促销时机,为电商带来了不少客流和生意。然而,对于近几年一直打价格战的旅游业来说,“双11”促销依旧只是抢占市场的机会,甚至是不得不做的促销,而与利润无关。
“现在已陷入烧钱抢用户的怪圈,不可能结束,只能看谁会在将来脱颖而出,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盈利。”复旦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翁瑾认为,在旅游企业逐渐掌握一定资源后,也需要有渠道端把这些资源输送出去,因此,促销常态化不可避免。
然而,产品价格优惠,质量就难免会打折扣,常年促销的旅游企业面临不少服务质量痛点。为此,旅游企业纷纷推出先行赔付等措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但旅游产品不同于实体商品,游客的消费冲动程度也不一样,且“双11”促销在旅游业内已持续两三年,消费者趋于理性。翁瑾指出,“对于短期内对价格敏感的人来说,促销应该还是有效的,但长远来看,只有服务才有黏性。”
低价促销给产品质量“埋雷”的同时,背后的资本和平台企业间的较量也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在资本时代能玩‘双11’的,谁背后没有‘大佬’?但传统旅行社跟着OTA(在线旅游社)玩烧钱游戏,这不是有生命力的玩法,市场还是需要正常的利润空间。”翁瑾说。
那么,低价旅游、超值机票是如何做到的?阿里旅行副总裁周正表示,主要办法是调整价格体系,首先是与航空公司深度合作,根据用户正在关注的目的地,用大数据方式推送有关该目的地的旅行产品。跟以往OTA从商品到用户不同,他们是倒逼着改造“供应链”,更多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通过阿里系大生态,用大数据匹配,给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推荐。以前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是以单个航班来计算的,现在帮他算的是一个航季,一年或者半年,提前帮航空公司把低端舱位卖出去,提高客座率,这对航空公司来说是好事,通过这些系统锁定一些对价格比较敏感但对时间不是很敏感的客人。
其次,散客的很多购买行为都是碎片化的,“我们将碎片规模化。”大致的操作方式是让消费者前期先付预售款,等到后期再付尾款,中间累计的量,商家可以一目了然,而后再集中采购,量做起来后,成本降低,票价也就低了。
此外,与大企业强强联手的跨界玩法也是达到价格优势的因素之一,“商家可以算好利润率并补贴到旅行成本中。”如阿里旅游与香港奥特莱斯合作,因为后者售卖的品牌商品有较高利润,可以补贴到一些旅游产品中去。
文汇报记者 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