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梦》中华文漪出演的杜丽娘(左)和岳美缇出演的柳梦梅。 齐琦 摄
有专家表示,如何珍惜观众对古老昆剧这份渴望,更好地传承昆曲,善待这些“过去的台柱子”,让老艺术家们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艺品艺德更好地得到发扬,是这场演出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昨、今两晚,上下本昆曲《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上演。演出的最大看点,是集结了全国17位国宝级艺术家,因此也被称为“大师版”。两场演出均一票难求,上本临时加售了40张加座票。去年12月,该版本在北京首演时,同样受到热捧,创下了戏曲演出的票房纪录。
“老艺术家们的演出受到这样一种自发性群体性的追捧,非常少见。”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这样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大师版《牡丹亭》在京沪两地受到的热捧就像一张试纸,测出了今天这个时代对于昆曲这种精致传统艺术的渴望。也有专家表示,如何珍惜这份渴望,更好地传承昆曲,善待这些过去的台柱子,让老艺术家们毕生积累的艺术经验和艺品艺德更好地得到发扬,是演出结束后应该值得思考的话题。
作为汤显祖“临川四梦”中最著名的一个“梦”,《牡丹亭》原名《还魂记》,1598年问世后不久就四方传颂,久演不衰,成为昆曲代名词;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也被延伸开去,则成为对昆曲门外汉的最好邀约。1949年以后,仅上海昆剧团,就排演过至少7个版本的《牡丹亭》。2004年,由白先勇编剧并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席卷各地,被视为昆曲重新复兴的标志性事件。
此番在沪上演的大师版《牡丹亭》,以上下两本、各7个段落呈现,精心挑选了最适合每位艺术家演出的折子进行串联,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昆曲大师精心打磨的不同风格《牡丹亭》都有所展现。参演的17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今年也已经66岁,“这可能是世界戏剧演出史上最高龄艺术家集体演出的纪录。”谢柏梁这样说。
尽管年事已高,不少人已经离开舞台多年,但记者昨晚在现场看到,老艺术家们都尽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舞台上,隐约可见当年的风采,更何况他们都有最为正统的《牡丹亭》的血脉传承。
昨晚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第三折《惊梦》,演员还未开唱,掌声已如雷鸣。1980年代,上海昆剧团排演《牡丹亭》,华文漪和岳美缇担纲主演,一折《惊梦》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昨天晚上,是这对当年的黄金组合时隔多年后再次在沪同台亮相。
77岁的张继青以一折《离魂》为昨晚的演出压台,同样赢得了热烈的掌声。1983年,时年45岁的张继青凭借在苏昆版《牡丹亭》中的出色表演,获得第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此番加盟大师版《牡丹亭》,是她在封箱多年后再度登台。
观众们有理由不吝啬自己的掌声——毕竟,在昨晚之前,对大多数人而言,老艺术家们的风华绝代都只是一种传说般的存在。掌声响起来,是致敬,但又不止于此。一出《牡丹亭》,见证了昆曲的衰落与复兴;一代老艺术家,坚守昆曲走过了低潮的岁月。今天,当他们重新站上舞台,也许在如潮掌声里,听到了昆曲的未来。
文汇报首席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