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科学家们做实验也会需要一套完善、专业的服务体系,瓶瓶罐罐或试剂试纸配置不齐全、不合理,非但实验结果不理想,更可能拖延科研进度,瞄准这一市场空白,一群“土鳖”建立了一家名为“泰坦科技”的企业,今年的营业额已近4亿元;5年前,精准医疗即便在医生群里也并不被看好,想融资更是难上加难,一群“海龟”白手起家坚持至今,已发展成这一领域的领头羊,投资人排着队想入股……记者日前跟随“发现双创之星”采访团,走进沪上在创新创业中冒出的新星企业,感受他们创业路背后的“赤子之心”。
甘做“0到10”的创新
专注于肿瘤精准预防、治疗和新药研发的思路迪医药科技公司能发展到现在,多少凭一点侥幸。5年前,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后熊磊预感到基因测序技术将在未来3-5年内有所发展,他凑了50万元回国准备大展拳脚。原以为这些钱至少能撑一年,谁想到3个月就已捉襟见肘。带的钱用完了,融资也不顺利。那时,人们尚不知道精准医疗为何物。熊磊在2012年参加的一次路演中,没有一个投资人听得懂他在说什么,有位房地产商人指着身后的楼盘问:“我投这里3个月就能升值,投你的项目什么时候能见到效益?”
生物医药是一个极度依赖资本的行业,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是每一款问世新药的平均“身价”。在熊磊的创业梦几乎中断之际,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里找到了最初的两个投资人。
他们的判断标准很简单:既然这个博士后愿意拿每月4000元的工资做一件事,那他看准的领域未来一定大有希望。2010年,正是精准医疗的起步之年,在他求学的欧洲或者美国,组建一家公司都是比回国创业更容易成功的事,那里有“现成”的创新体系。而回国意味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他要手把手带大学生写数据报告,或者教会他们使用基因测序仪。
不过,熊磊并不后悔选择回国创业,在他回国时,他的导师、苏黎世大学校长曾告诉他,总要有人去走创新中“从0到10”的那段路,尽管那段路非常艰难,比10-100的路难很多,但那确是创新的基石。
据熊磊透露,思路迪针对基因变异的两种新药已经分别申请了2017年和2018年的一期临床试验,跟传统新药研发模式相比,针对基因测序的新药研发通过临床概率更高,如无意外,2020年后中国原创新药的问世步伐将“提速”。
岂能只为下半辈子吃穿不愁
从只有一名全职员工,到在松江创业园区买了幢楼,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花了8年。闯出名气后,他们至少收到了8次来自其他企业的收购意向书,有外企、国企也有民企。在最近的一次商业估值中,“泰坦科技”的“身价”高达数十亿元,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应波笑着说,如果这时候把企业卖了,核心团队成员下半辈子都吃穿不愁了。创业公司被大企业收购是个不错的结局,不过对“泰坦科技”来说,卖了是最好的选择吗?
存放在“泰坦科技”仓库中的近30万种化学试剂中,约60%属于自主品牌,泰坦自主研发试剂质量与国外顶尖产品相当,价格却是别人的1/3,仅提供试剂一项就为我国节省下科研经费10亿元,如果被外国同类型公司收购,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
科学服务必须用极高的质量标准和效率,管理数万种娇贵的商品,没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可不行。比如试剂的浓度发生0.1个百分点的变化,实验也许就毁了。“泰坦科技”总裁张庆说:“不知其‘所以然’,揽不了‘瓷器活’。‘泰坦科技’6位创始人出自华东理工大学,有极强的学术背景,如果将这个平台交给别人,或许短期内将会有更高的知名度,但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
想清楚后,谢应波回绝了那一封封令人心动的收购书。他始终认为,在中国科技的春天中,“泰坦科技”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泰坦科技”的第一位顾客是谢应波的导师,这单800元的“生意”至今让他铭记于心,“公司刚起步,我们的很多产品仍在摸索阶段,还不完善,但老师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药物所的许多人都无条件支持我们,让我们充满动力”。谢应波说。
张庆的导师也“订购”了一间实验室,以“泰坦科技”现在的技术水平看,他们当初为导师建造的实验室只能打60分,不过正是从这间实验室让他们走出了“纸上谈兵”,对排气、通风、危险化学品处理、桌面喷漆等各项具体工作有了了解。如今他们已经能提供各种科学服务解决方案,运营8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化学事故。“真想为老师免费再改建一下,让他有更好的实验条件。”张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