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讯 (记者 许旸)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草婴先生于2015年10月24日18点02分在上海因病去世,享年93岁。
“23日晚上我还去医院看望了草婴先生,告别时他凝视了我一眼,我握住他的手在他耳边说,过几日再来看您。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面。”华东师大教授、原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徐振亚回忆起临别场景,满是哀思与怀念。
中国翻译协会理事、资深翻译出版人李景端告诉记者,与草婴先生交往当中,最敬佩的就是他对翻译这份事业异于常人的专注与精确,“上世纪80年代学习俄文条件那么艰苦,没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与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不可能取得现有的成就,《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几百万字译著影响了一代人。”
草婴曾说过,知识分子要有5样东西:良心、头脑、眼光、脊梁、胆识。对于文学翻译,草婴认为:译者不是“传声筒”,也不是“翻译机器”,文学翻译更需要感情共鸣,只有感情被打动了,才能把自己融入原著氛围之中。
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出生,浙江慈溪人。从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新垦地》,到花费20年时间独自一人担当译出400万字《托尔斯泰小说全集》,草婴将文学泰斗笔下的苦难意识、人道主义,展现于广大读者眼前,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
翻译家徐振亚在《复活》几种汉语译本中,最为推崇草婴的译本,“草婴吃透了原著,用词准确传神,也更简练。”草婴曾向朋友透露他翻译的工序:先通读几遍,使人物在头脑中形象清晰;接着逐字逐句翻译;然后对照原文,看看有无脱漏、误解的地方;接下来从中文角度审阅,常请演员朋友朗读,改正拗口之处;最后根据编辑意见作些调整。在草婴看来,好的翻译应该是让异国读者读译文的感受,与本国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当。
而这种匹配背后,是草婴事无巨细、精益求精的案头工作。《战争与和平》中有559个人物,草婴就做过559张小卡片,将每个人物的姓名、身份、性格特点写在上面,直到真正进入小说中的世界,才开始动笔。1987年苏联作家协会授予草婴高尔基文学奖,颁奖辞中有这样一句话:“草婴这两个汉字表现出难以估计的艰苦劳动、文化上的天赋以及对俄罗斯心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