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讯(记者徐维欣)根据武康路地区的社会、历史和空间特点,四位经验丰富的加拿大艺术家阿德里安·布莱克威尔,柯乔,内斯特·克鲁格和刘任钧定点创作了一系列视觉作品。日前,这些作品作为临时性公共场所被散布在武康路沿线及与之相连的街区内。
作为徐汇风貌区实践案例展的一部分,《见微知著-加拿大公共艺术在徐汇》9月30日开展,展期至11月30日,4组10件作品分别穿插在武康路沿线及周边相连街道各类公共空间,包括武康路花坛、巴金故居、兴国绿地以及武康路周边的两家艺术空间(东画廊和Big Space)。
实践案例展的目的是直接进入街区的日常生活,将展示内容从展场静止的再现中抽离出来,重新置入日常的节奏和脉动。作为2015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汇风貌区保护更新2015实践案例展以近十年来徐汇区在衡复风貌区范围内的一系列保护更新的规划实践为基础,梳理更新实践案例,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徐汇区风貌区保护更新和社区建设等方面问题。
据悉,展览期间,主办方还将推出一系列公共活动,包括中加文化交流年主题活动,徐汇风貌区“自行游”之“消失的街坊”和“文人笔下的空间”等。
日前,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拉开帷幕。艺术季尝试展览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西岸艺术中心的主展场外,推出覆盖全城的15个实践案例展,多角度探讨本届艺术季的主题“城市更新”。
附:
作品简介
《皮相筋》
艺术家以司空见惯的橡皮筋作为创作原点,貌不惊人的日常生活细节经过扫描、放大、铸型、上色等一系列处理后,变身为形态生动的现代抽象雕塑。作品提醒我们对于日常的关注与发现,更新未必需要无中生有,可能性可以就在身边。
《镜圈—致巴金》
两张镜面不锈钢板上切出的六个同心圆,制成公共街具,分散在兴国绿地的不同位置:座椅、圆桌、壁架和镜子。它们的反射面将周围环境中的不同元素拼接成出其不意的并置画面,同时它们的形态也为不同大小的人群排列了各种就坐和互动的组合方式。
《凹园》
凹园是一组几何形状的的下沉式流动花坛,周身的印花取历史保护建筑内的瓷砖图案以及反渗出的木板纹样,花坛内会种植上海本地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