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两年要增80万辆车
历时一年的上海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已经基本完成。市交通委昨天公布调查结果:全市居民的平均出行距离由2009年的6.5公里/次增加至2014年的6.9公里/次,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775万乘次,全面超过地面公交客运量,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同时,上海交通拥堵出现持续恶化,中心城区早高峰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驶车速低于10公里/小时。
居民平均出行距离
6.9公里/次
上海城建和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薛美根介绍说,由于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2014年全市出行总量较2009年增加12%,达到5550万人次/日。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拉长了市民的出行距离。外环外的中心城周边地区成为新增人口的主要导入区域,而这些人口的主要就业地依然在内环以内区域。全市居民的平均出行距离由2009年的6.5公里/次增加至2014年的6.9公里/次。
市民出行方式也有较大调整。2014年,轨道交通出行占全市所有方式出行的8.3%,比2009年上升3.4个百分点;小客车比重为17.3%,上升5.3个百分点;电(助)动车比重为20.2%,上升3.9个百分点。脚踏自行车和摩托车出行比重分别为7.2%和1.5%,分别下降6.9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中心城出行模式逐步以公共客运交通方式为主导(详见制图)。
此外,出行的平峰和高峰差异有所缩小。对比2009年,早高峰出行量持续增加,晚高峰有提前的趋势,平峰出行量增幅较大(详见制图)。
3/4轨交乘客单次实际支出
4元及以下
“调查结果表明,上海轨道交通已经首次占据公共交通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薛美根告诉记者,2014年全市公共交通(含轨道、公共汽(电)车、轮渡)日均客运总量为1521万乘次/日,较2009年上升34.8%。其中,轨道日均客运量达到775万乘次,公共汽(电)车日均客运量为730万乘次,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全面超过地面公交客运量。
与此同时,上海轨道交通拥挤问题日趋严重。2014年全天进出客流超过15万的车站近20个,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换乘站的日均换乘客流超过35万。轨道客流潮汐现象明显,早高峰进内环和出内环轨道断面客流规模为2:1,其中1号线和7号线北段进、出内环客流规模比甚至达到3:1。
值得一提的还有,享受公共交通票价优惠的客流比重增加。2014年优惠客运量约占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日均客运总量的22%,日均约330万乘次享受公共交通敬老卡优惠和换乘优惠政策,较2009年增加两成。扣除各项优惠措施减免的费用,接近3/4的乘坐轨道交通乘客的单次出行实际支出费用在4元及以下。
郊区新城小客车拥有率
160辆/千人
上海市实有小客车总量近320万辆。其中,通过停车调查、车牌识别数据、交强险、车辆年检等多途径数据的校核,摸清长期在沪使用的外牌小客车近100万辆。
到2014年底,上海28%的家庭拥有私家车,而潜在拥车需求依然强烈。全市私人小客车约280万辆(含外牌),28%的家庭拥有私家车,其中24%的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4%的家庭拥有2辆及以上私家车。郊区新城的小客车拥有率为160辆/千人,已高于中心城的128辆/千人。
近两年,沪上每年新增小客车总规模在35万辆左右。其中,市区号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0万辆,郊区号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0万辆,外牌小客车每年新增约15万辆。意愿调查显示,10%的无车家庭和8%的有车家庭计划在近两年新增小客车,据此推算,预计未来两年每年有近40万辆新增车辆。
小汽车越来越多,居住区夜间停车矛盾也日益突出。全市居住区配建停车位为179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290万辆,配建缺口为38%。中心城居住配建停车位为64万个,居住区夜间停放需求为133万辆,配建缺口由2009年的37%扩大到2014年的52%。目前,在停车矛盾突出的中心城区,停在居住小区配建车位的车辆仅占43%,另有36%的车辆停在小区内部空间,2%的车辆停在小区门前广场,9%的车辆停在小区周边道路,10%的车辆停在非居住建筑。
快速路拥堵里程比重
9%
调查结果还显示,全市道路交通量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5年来,道路交通周转量增幅达到42%,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全市道路总里程为1.78万公里,道路网容量较2009年增长24.6%,但增长量主要在外环外的郊区,外环以内的中心城路网格局日趋固化,2014年中心城路网通行能力较2009年仅增长8%。
中心城区的道路拥堵时间提前至7点左右,部分地面道路路段行驶车速低于10公里/小时,拥堵程度有所恶化;午后高峰道路拥堵程度也有所加剧,平均行程车速较2013年下降4%左右,快速路拥堵里程比重达9%左右。放射性干道车速有所下降,高峰平均行程车速为20—27公里/小时,同比下降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