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钱蓓
2015年上海居村委会换届,最“弹眼落睛”的事情莫过于选出了3名博士学历的居委会成员:49岁的朱应平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学教授,43岁的汪东现为一家证券投资公司的合伙人,43岁的马宁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他们分别由长宁、杨浦、普陀的居委会选举产生。
三顶博士帽,戳破了上海居委干部学历水平的“天花板”。在这之前,居委干部学历到硕士“封顶”:上一届居委会共有硕士学历成员51名。今年,硕士居委干部增加到了91人;上海村委会中也有了6名硕士成员。这么一算,上海居村委干部中有博士、硕士成员共计100名。
上海现有居村委成员2.7万余名,“硕博”成员占比0.37%,这个微不足道的百分比,是居村委干部成员结构逐年调整的结果。紧接着上海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调研之后举行的这次换届,选出了一支学历水平大幅跃进的队伍。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居村委干部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成员占22.7%,比上届提高9.6%,大专学历占34.1%,比上届提高5.1%。
所以,几年前还被热议的“大学生进居委”,现在已然不是新闻。上海社区治理的现实需求,迫使以居村委干部为代表的社区工作者逐步“换血”,一代代快速“变脸”。高学历人士的青眼,意味着居村委干部岗位的价值正在提升,也意味着社会对基层社区工作者的要求正在提高。
“硕博”们能不能回应社会的需求,由他们主导治理的社区未来会迎来什么样的变化?本报记者约访了本次当选的3名博士,听他们讲述成为居委干部的历程和心情。
“我研究宪法,想了解基层社区自治什么样”
博士名片:
朱应平,男,1966年生,华东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宪法教研室主任、公法研究所所长。现任长宁区周家桥街道三泾南宅居委会主任。
访谈实录:
我2003年搬到三泾南宅小区,2006年左右开始做些社区服务--当时,居委会建议我在小区举办法律咨询,每月一次,这么多年下来也混了个脸熟。
我是小区在职党员议事会的成员,很多社区公共事务的讨论都参加。平时有“学雷锋”之类的志愿活动一般也都会去。
今年换届,居民区书记黄丽飞来征求我的意愿,问我愿不愿意竞选居委会主任。我喜欢社区服务,又是研究宪法的,当然想了解最基层的社区自治是怎么回事。唯一的担心是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坐班。书记说居委会允许有非全日制成员,所以我就签了字。
我1998年毕业后落户上海,是个“新上海人”,现在也还不太能说上海话,参加选举其实心里没底。8月15号投票,主任是二选一。统计结果的时候我没好意思问,如果选不上,面子上不好看啊。结果后来,黄书记让我去领了聘用证书,就这么选上了。人不管在什么环境里,能够被别人认同还是蛮高兴的。
今后的工作嘛,概括地说就是参与小区公共事务的讨论、协调、决策工作,我也会去了解和熟悉居委会的运转方式,看看自己能做什么,该怎么做。
收入?我不太了解,也没问过,反正也不是为这个来的嘛。
“社区管理需要更多经济宽裕、时间宽裕的人”
博士名片:
汪东,男,1972年生,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工程博士,现为一家证券投资机构的合伙人。江浦路街道海上海居委会成员。
访谈实录:
我2007年住进海上海小区,党员关系转到社区。作为在职党员,跟居委会有很多互动。
入住海上海小区至今,业委会的运转一直不太顺利。第一期业主住进来快10年了,房子开始出现问题,像是电梯老化、栏杆生锈等等,没有很好地解决。作为业主我很关心小区的管理问题,物业弄好了房产也升值。
居民区书记知道我是党员,也很热心社区工作,问我愿不愿意参加换届选举。我是做证券投资的,平常工作时间有点弹性,愿意跟人打交道,可以用非全日制的身份加入居委会,于是就报名了。
加入居委会,相当于是社区里的公众人物了,选举期间我的基本情况也都给大家公示过;所以以后做事要更加谨慎,要自我监督。现在居委会办公室有7个人,其他6人都是女士,人家说我们这是“非常6+1”组合。投票那天有不少男性业主选了我,他们觉得和男性居委干部便于沟通。
收入?我不知道啊,无所谓。以后的社区管理,可能会需要更多经济宽裕、时间宽裕又有服务意愿的人,通过创新的方法和技术提升社区管理的水平。
“面对居民不抱救世主的心态,而要将心比心”
博士名片:
马宁,女,1972年生,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曾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因家庭关系,做了3年全职妈妈。现在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平江居委会担任居民区副书记,全日制。
访谈实录:
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做过老师,也在医药企业工作过。我和爱人都是博士,工作挺辛苦的,有了孩子以后,我辞职在家待了3年。重回职场难度比较高,天天在家待着也不是事儿,一年多以前,听说居委会缺人,我去和书记聊了一下,决定尝试下居委会的工作。
换届选举之前我已经在居委会服务过1年,先是做计生工作,后来又给书记当助理。现在被选为居民区副书记,主要负责调解工作,平均每天解决一两起争端。找居委会调解的人一般都是带着气来的。我告诉他们,你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跟我吵架的,嗓门高了血压也高;你把嗓门降下来,大家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做出这个姿态以后,居民的气会顺一点。我觉得自己做调解做得不错,面对居民不要抱着救世主的心态,将心比心去了解他们的困难,居民都是能讲理的。我介入之后,有些原本要拳脚相向的居民,最终都能理性商议。
我住在平江小区,小区楼里住的很多老师我都认识。说起来,我有点不太好意思上门。但那是我联系的片区,一定要去。
过去基层工作被很多人看不上,我来了之后发现居委会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踏足居委会,居委会要想办法服务到这些人,把他们吸引到社区,这是让社区变得有生机有活力的基础。
收入?每月两千多。“一号课题”之后,居委会的收入待遇将有所调整;希望这样的调整,可以吸引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年轻人参与到社区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