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上海援藏21年,先后派出了7批援藏干部,其中从第5批开始,教育部门加入援藏行列。“3年后,我们能为日喀则教育留下什么?”援藏干部们最后找到了答案:为日喀则教育搭建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此,他们创新性地提出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通过建设师资队伍,为日喀则注入上海教育的良好基因。
2013年,第七批援藏干部入驻日喀则,将援藏教育工作从硬件建设转移到软实力提升。两年多来,第七批援藏干部已争取与实施计划内与计划外教育援藏项目30余个,组织与承办教育援藏活动100余个,争取到与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
干部“结对”学校,解决一线困惑
过去,不少学校校长都是“‘三包’校长”,只负责“三包”经费,提及教育教学管理却一问三不知。在上海市第七批援藏干部联络组领队、日喀则市委副书记戴晶斌的倡导下,日喀则地区首次推行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明确各县(区)委、政府领导及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是教育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市教育局协管,对全市成绩排名靠后的三位县(区)的分管县长、教育局长和学校校长实行末位培训。
制度建设后,联系学校的领导干部积极通过蹲点调研、交流座谈、走访慰问、入户调查等各种方式,深入了解学校办学困难和意见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尽力尽快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戴晶斌每年都会到日喀则18县(区)调研一遍,每年累积行程超过5000公里。
据统计,日喀则市215名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学校233所,现场办公和调研296次,解决实际问题169个,为此投入的解决问题办学资金总额达3106万元。
发挥网络优势,提升师资水平
作为江孜县教育局长助理,援藏干部刘生金在调研时发现,全县有29所学校千余名教师,却没有一家专业培训机构,培训主体严重缺失,教师培训零散无序,教师继续教育薄弱。
针对这一情况,刘生金争取了援藏项目资金350万,利用江孜一中一幢闲置教学楼进行改造,并添置了多媒体计算机、远程培训及教学录播等先进的信息化设备,搭建了江孜县教育局门户网站,网站兼具校务通知、校本研修、课件共享、视频点播、在线讲座等功能,依托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专家资源对当地教师进行远程教学和网络在线培训。据悉,这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家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解决了当地千余名中小幼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
萨迦县中学的上海援藏干部陈凤广和杨杰与徐汇区联系对接,分别组织藏族教师来上海、徐汇区的教师去日喀则,双向开展班主任培训工作。
教学方案也应入乡随俗
在西藏,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立,此时,学生要面临汉语言、藏语、英语三种语言的学习。刘生金说:“对孩子们来说,三种语言同时学习非常不好掌握”。刘生金面对现实状况进行了教学改革,要求教师重点教授前三册知识,梳理出最常用的500个基础词汇,编写20套英语试题。每次测试过后,刘生金要求老师对试卷进行分析、评估再讲解。终于,2015年中考中,江孜县闵行中学的孩子们英语平均分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