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股市从5178.19点滑落至今,及近期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资本市场中多次出现了“互联网资本寒冬”的声音。而实际上从今年开始,全球企业迎来了大裁员潮,宣示着全球经济下行到相当的程度,IBM、微软、西门子、夏普等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都发生了大幅度裁员的情况,据媒体爆料,因公司业绩持续低迷,IBM裁员人数达到了11.8万,约占总员工数的26%。而联想控股IPO之后首次发布财报,也宣布裁员约3200人。
于是乎,包括近几年迅猛增长的OTA在内的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似乎又一次站在了发展的“风口浪尖”——很多人问:在全球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中国互联网企业到底有没有泡沫?或者说,有没有在经历寒冬?如果有,泡沫怎么挤掉?哪些企业,又会先倒下?
“寒冬”真的来了
“寒冬”,可能真的来了。
近日,问答社区知乎上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阿里巴巴为何从3000人的校园招聘,缩减到只剩下400人。答案不难找寻——阿里巴巴“或许没钱了”,或者,不像以前那么大方了。同时,此次阿里校招的技术岗将定级为P5,薪资为10K,往年10K到18K不等;运营岗定级为P4,薪资为6K,往年6-9K不等……这些都透露出了情况的严峻程度。而阿里称此次调整校招名额是为“拥抱变化”。
甚至,部分人在思索另一个潜在的疑问:“拥抱”得到底是什么“变化”?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投资人还会不会像之前那么大方。
可以看一些大佬的表态。比如,经纬创投中国创始合伙人张颖在《致CEO们,冬天已经来了》这篇文章中称,用2011年到2012年的那波由热到冷的过程,提醒业界警惕冬天的萧条:“当调整来临,原来可以融资千万美元的公司在那时候砍一半、砍2/3融资额都融不到,也会有很多融不到钱的创业公司在短暂的黑暗中倒下”。
“烧钱”会更缺钱
然而,在目前的资本寒冬下,或者如媒体所说的“该到调整的时刻”,OTA却似乎没有察觉到这些趋势。
业界看到的是,不少企业都在“烧钱”买客户,如此前的1元门票、5折酒店促销等。还有的在拼命搞营销,进行“红包大战”、“前台切客”,甚至是买App排名、买流量或刷单,即将巨额的资金用在非提高企业盈利的地方。
比如,在最新一个季度的财报中,去哪儿网已经在用16亿元人民币的亏损换8亿多元的总营收。
“OTA所在的领域,现在充斥的,都是‘红包’大战、‘烧钱’大战、酒店砍价等。”一位有18年从业经历的老IT媒体人说,无论哪一种,都是不健康的。
“简而言之,大家都忽略了寒冬——中国经济目前事实上的滑坡,会对所有行业产生影响。这意味着,在线旅游行业很难独善其身,尤其是,当你钱烧完了之后,不会再有人继续给你‘烧钱’。”
服务是杀手锏
甚至,在上述人士看来,在线旅游,及O2O企业缺钱,未来“可能会成为常态”。
那么,当寒冬来临,没有人愿意继续投钱,OTA行业中的部分企业可能真的会面临更多压力。因为,如上述分析所言,可见的趋势是:一方面,在寒冬下,投资人不会再无限制地投钱给业绩不好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们的“烧钱”大战也可能只会再维持一段时间。
“业绩,只有业绩才是根本。”一位从事了十年行业研究的券商人士说,“美国,是一个比中国更讲究投资回报的国家,当你资产永远为负,或债台累累,等待企业的,可能就是被投资人用脚投票。”
事实上,资本市场已在用脚投票。比如,截至目前,去哪儿比今年5月的历史高点跌去了43.279%。
“当潮水退去,你才会发现谁在裸泳。”巴菲特的这句投资名言,肯定不会被投资人所遗忘。
这时候,尤其在资本寒冬下,优秀的服务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选择之一。光靠技术和架构调整,而不注重消费者的旅游体验,最终将为市场所淘汰。
与此同时,在专家看来,一旦资本将行动变得更谨慎,完善旅游产业链上的各方面关系,将成为OTA企业不得不思考的话题。
“OTA‘烧钱’的确能让利消费者,但同时也破坏了行业内正常的价格体系,长期以往对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较大阻碍。”中投顾问董事、研究总监郭凡礼撰文直言,在线旅游“烧钱”要有一定限度,“能与供应商形成共赢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