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家驹与难民的合影。
“南市难民区”发放救助粮。
本报讯(记者 李婷)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拉贝,是抗战时期广为人知的国际友人。南京大屠杀期间,他设立的安全区保护了20余万中国难民。然而,鲜少有人知道,在拉贝之前,世界现代史上第一个战争时期的平民安全区诞生于上海,这里保护了30余万中外难民。它的设立者是一位法国独臂神父,他叫饶家驹。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昨天,市社联、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对外公布了一批最新发现的饶家驹及其设立的上海“南市难民区”历史影像,用直观的方式为人们重拾那段几乎被人忘却的历史。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临近尾声,饶家驹在上海方浜中路、民国路(今人民路)内创立了战时救护平民的“南市难民区”。在延续至1940年6月的32个月时间里,这一安全区先后保护了30余万中外难民。“南市难民区”的设立,开创了一种模式,即在战争期间不仅要保护交战双方的伤员,也要保护战区的平民。“德国人拉贝领导的南京国际安全区在成立之初,正是通过饶家驹神父与日方进行联系,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20多万中国难民,这在《拉贝日记》中都有记载。”抗战史研究专家苏智良透露,此后,在抗战期间的武汉、杭州、广州、福州等地,“南市难民区”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复制。
美国学者阮玛霞经研究发现,在国际社会上,“南市难民区”模式也颇具典范意义。1937年11月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中国代表卡拉姆多次参观“南市难民区”。经他提议,1938年,第16届国际红十字大会通过了《安全区决议案》。之后,1949年《日内瓦公约》及附件中关于战时平民保护的规定,也可以看到“南市难民区”的影子。
此次发布的有关饶家驹和“南市难民区”的影像资料内容丰富,绝大多数为首次发现,包括原南市区十六铺小东门一带战前的繁荣影像,饶家驹和难民在一起以及管理难民区的活动影像,反映“南市难民区”内人民居住环境、洗衣做饭等生活细节的活动影像。这些影像来自英、美等国的多个采集渠道,大多由国外新闻机构拍摄,画面清晰、构图完整、视角全面,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当时“南市难民区”的总体概况。
业内专家认为,这批历史影像的公布,挖掘和完善了上海抗战历史资料,体现了上海抗战的国际性以及不分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上海在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特殊作用与贡献。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