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在排演大型原创舞台剧《东方之舟》。 周震威摄
■本报记者 钱钰
“这是我过得最酷的一个暑假。”澄衷高级中学新高二学生徐丽婷,在这个假期收获了一段奇特又美妙的体验——参演大型原创舞台剧《东方之舟》。作为一名“表演零基础”的普通高中生,她在剧中正儿八经地当了一回主演。
这部舞台剧的特别之处还在于,演员阵容为清一色的新高二学生,他们来自虹口区11所高中。开学第一天,这部完全由高中生参演的大型原创舞台剧《东方之舟》将进行汇报公演,该剧反映抗战期间上海人民与犹太难民共同抵抗法西斯,在虹口避难的犹太难童与虹口学童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哪怕没有最专业的水平,但是我们有最专业的态度!”在这群“95后”表演“菜鸟”看来,走心的表演,就是一种最酷的纪念方式。
搜史料、实地采风呈现走心表演
这大半个月来,经过海选的近40名虹口高中生每天排练5个多小时,在揣摩人物心理的同时,试图通过带入情感的表演去“触摸”这段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躲避纳粹大屠杀,在很多国家对他们紧闭国门之时,2万多名犹太人来到中国上海避难。时间追溯到1939年,犹太女孩哈娜失去亲人,独自一人千辛万苦到上海找叔叔,虹口弄堂里的上海人伸出援手,让她的伤痛渐渐平复。
哈娜的扮演者徐丽婷扎着两条长辫子,长得有点像混血儿,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为了让表演走心,徐丽婷和小伙伴们下了不少功夫——读史料、实地采风、观看影片。“除了听编剧讲戏,我还看了《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多部反映二战主题的影片,试图去感受水晶之夜的恐怖气氛。”徐丽婷说。
而前往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采风活动,也给小演员们带来不少灵感。北虹高级中学谢雨薇在剧中饰演上海市民、日本兵和犹太难民等多个角色,“当演出进入到犹太人被赶入隔离区这一幕时,我的脑海中经常浮现出一幅画面,就是难民纪念馆讲解员讲的一个故事”。谢雨薇告诉记者,当时,有个犹太人得了重病,需要到隔离区外去看医生,他们只好向掌管隔离区事务的日本官员合屋申请通行证。没想到,合屋居然要求犹太人将头搁在桌上,随后猛地一刀砍掉了犹太人的胡子,狂妄地大笑起来。
昨天,这部舞台剧进行首次连排,尽管学生的表演还是稚嫩,但他们专业的态度感动了台下的观众。在本剧编剧叶良骏看来,用戏剧形式进行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戏剧进校园提升学生艺术素养
记者从虹口区教育局了解到,此次艺术教育实践的大胆探索也是虹口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该课题将通过“五个一”——选修一门戏剧课程、学会一项戏剧技能、观摩一场戏剧演出、参与一次戏剧排练,推出一部由学生演出的新戏,形成面上普及、点上提高,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戏剧进校园”项目探索实施艺术教育的新途径,是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对高中课程架构的一次改革。
“过去高中生每周一节艺术课,主要以看看、听听为主,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上作用有限,而现在我们引入戏剧课,重在让学生直接参与体验。”虹口区教育局副局长孙磊表示,学生参与到戏剧的编排,服装、道具、灯光、舞美的制作中,提升综合素养,以此探索实施艺术教育的新途径,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式。
据透露,接下来,项目学校将对高一年级原有的美术、音乐课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大艺术”课程,确立戏剧拓展课程的学习菜单,从而释放出一定课时,让学生能更好地投入作品创排,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提高艺术鉴赏和创作能力。此外,针对艺术师资短缺的问题,虹口区将通过项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他们与上海戏剧学院、梦陶艺术剧社合作,探索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艺术项目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