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晋元纪念广场昨天竣工落成。 袁婧摄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紧张修复,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将于8月13日“淞沪会战”纪念日正式开放,“一个纪念馆、一面墙、一个广场、一组雕塑”的整体规划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战争遗址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获施工许可证到开馆,要完成仓库整体修复、西墙弹洞壁修复、晋元纪念广场建设、绿化建设、周边道路建设和架空线入地等工作,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施工组织设计,考验着筹建人员的智慧。
283家租户如期搬迁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东至西藏北路、西至晋元路、北至国庆路、南至苏州河畔的光复路。在修建之前,该地域原有的单位就包括四行仓库楼内百联集团下属的上海河岸商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工业品批发文化用品市场,签约租户共212户;西侧五层大楼,有光明集团下属上海北市副食品批发有限责任公司,签约租户71户;以及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下属的排水泵站及配套用房。
在各方合力下,上海工业品批发市场内的所有商户以修建抗战纪念地为重,陆续如期搬离大楼。短短五个月间,闸北区完成了纪念地原址内总共283户租户的搬迁,拆除违章建筑500多平方米,动迁面积达近万平方米。
这一动拆迁速度,创造了闸北区动迁速度的新纪录,也为随后的修建和布展工作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给老砖敷上“冻龄面膜”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的修建,最吸引眼球的要数承载着四行仓库建筑灵魂的西山墙。当年,这面墙受到日军的正面攻击,留下了无数枪弹孔洞,战后都被封堵了。这次修缮就是要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还原激战时的场景。
在具体修复墙面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通过查找老照片和工部局历史档案定位炮弹洞口位置,逐层剥除墙体之外的粉刷层,通过六种方式修复弹孔。西墙二楼以上的部分,原先修补的青砖被一一清除;二楼以下则因为本身炮弹痕迹不多,保留了战后的修复原样。“尽管是后期填补的,但我们认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所以进行了部分保留。”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曾经成功修复外滩老建筑和平饭店的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资深总建筑师唐玉恩说。
由于西墙的老砖经历了八十年风雨,让人不禁担心,部分砖块是否经得起今后的岁月侵蚀,因此,在修复过程中,有关方面还邀请到同济大学建筑系的历史建筑保护实验中心进行西墙的修缮施工,给老砖敷上一层“冻龄面膜”。负责施工的戴仕炳教授告诉记者,施工人员先后以四个步骤对西墙的砖块进行修缮:第一步是清理,把砖块表面的灰尘清除干净;第二步是勾缝,去除一些原先较为粗疏的缝隙;第三步是增强砖的强度,将无色透明的渗透性增强剂喷洒在砖块表面,在砖与砖的空隙间形成粘合力,增强老砖的强度;第四步是表面憎水处理,提高西墙的耐久性。“如果不进行处理,一平方米墙面每小时吸水量可达到十至二十千克,这对建筑本身是很大的伤害。”戴教授说。
最后,在墙体之上,设计人员还以可逆技术涂了一个粉刷层,邀请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战争布景工作人员,制作出430余个枪眼弹点,与坚守四行仓库的实际士兵人数相呼应。
经过修复,如今的西墙共保留呈现了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中日军炮击形成的八个主要炮弹孔和430余个枪眼弹点,在苏州河畔无声地诉说当年的激战历史,被验收四行仓库整体修复项目的上海市城市雕塑委员会专家称为是“四行仓库项目中最好的雕塑”。
八方支持打造精品展馆
如何短时间内在新建的四行仓库纪念馆里讲好“八百壮士”的故事,考验着纪念馆全体建设人员的“软实力”。据统计,展品搜集人员在短时间内搜集到和掌握线索的包括报纸、档案、照片、期刊、书籍在内的文献资料共计1668份,其中搜集到的中文资料990份、外文资料88份、音像资料四大类,已获得线索的中文文献资料487份、外文102份,征集到与四行仓库有关的实物(含复制件)280余件。
由于纪念馆的前身是百联集团下属企业员工自发组建的民间陈列室,相关展品严重不足。史料征集期间,工作人员四上北京,最终拍得张学良将军私人秘书兼飞行员、美联社记者海岚里昂拍摄的有关四行仓库和八百壮士的几组原始照片和胶片等珍贵文物;寻得当年通城县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四十九壮士姓名一览表、通城籍八百壮士1980年采访情况汇编等一批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此外,筹建人员还相继走访了全国知名纪念展馆,并与谢继民(谢晋元之子)、秦汉(88师师长孙元良之子)、周小燕(《歌八百壮士》首唱者)、应大明及应大白(1938年电影《八百壮士》导演之子)、沈寂(四行仓库保卫战亲历者)、张浩霆(淞沪会战中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之孙)等了解史料,向余子道、苏智良、张云、丁一等抗战史专家请教。最终,形成了长达11万字的布展大纲,确定了纪念馆分为序厅、血鏖淞沪、坚守四行、孤军抗争、英名永存、尾厅六部分,运用实物、雕塑、现代科技等手段再现当年战斗场景,将参观、教育、体验功能融为一体。
文汇报记者 祝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