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企业年检制度,改为现在的年报信息公示,商事制度改革“宽进”的同时,“严管”正在有序推进,信用监管首次发威。记者昨天从市工商局获悉,由于申报著名商标的信息与年报公示的信息不符,且未能提供有效说明,本市15家企业的著名商标申请认定为虚假材料,被拒之门外。
过去,在著名商标的评选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业绩看起来更漂亮,不少企业上报的主营收入、利润和税收,比报给税务部门的要多得多,中间有很大的数据“落差”。“好多企业都有几本账,给工商的一本、给税务的一本、评选各种荣誉的时候又拿出一本。”市工商局商标处处长林海涵说,过去由于部门信息不通,这样的情况很难查实,即使发现了也很难约束企业,最多只能将材料退回,想要进一步调查是否偷税漏税,有一定难度。
而这一问题在年报信息公示制度的透明环境中,迎刃而解。监管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他们将企业申报评奖的材料,和网上的年报公示信息进行比对,发现部分企业有“主观弄虚作假”之嫌。比如有企业营业收入多报了1.6亿元;有企业利润年报时填为负数,评奖时变成了正数,前后相差近2000万元,却给不出有效理由。
记者获悉,因为数据出现“落差”,本市15家企业的著名商标申报因信息不符而被拒之门外。这还不算,根据“联合惩戒”制度,工商部门将依据相关规定,对这15家企业做进一步调查处理,情节严重的可能被列入“黑名单”,这意味着,其著名商标申报资格将被永久取消。
事实上,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如何“宽进严管”,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的信用监管一直缺乏“破题者”,而年报公示信息究竟威力何在,也一直是工商部门探索的课题。此次企业年报公示信息中的有效数据首次与著名商标的申请认定相结合,并用于“联合惩戒”,体现了信用监管的威力。
文汇报记者 徐晶卉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