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夏天,是毕业生们的离别时刻。离歌之外,短暂的伤感之后,档案并不应该像过去的青春岁月一般,让它们“随风而去”。然而,不少毕业生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清楚自己的档案应该如何处置,甚至有的人将档案放在了自己的身边,成了“弃档族”。档案涉及每一个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切不可随意处置。
毕业后档案“失联”
毕业已经3年的陈哲夫,由于在外地工作,并不清楚自己的档案现在所在何处了。“因为我的户口在南京,从上海这里毕业后单位不能接收档案,当时就送回南京的人才交流中心了。”他坦言,如果不是被问及档案的事情,自己可能早就忘记还有这回事了。“当时好像还拿了一个回执单,说是一年后可以转档案什么的。不过,从来没有人问过,单位也不要,就记不得了。”而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出国留学,正在考虑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的刘慕,完全不知道档案应该在哪里寻找。面对着“你的档案在哪里?”的这个问题,甚至有人表示“从没有单位要过,档案自己保存更方便,还不用花钱。”
正是出于对于个人档案的不闻不问,导致了每年毕业生中都会产生一些“弃档族”,一些学校为了图方便,将档案密封后交给毕业生本人。而由于很多毕业生所在的单位没有资格接收档案,或者没有相关的要求,档案便一直“不了了之”。还有的毕业生由于忙于考研、出国等,并不了解相关政策,所以并未办理任何户档转移或者保存手续。同时,由于本科生的档案应存放一年后才能办理调动手续,不少毕业生将档案转入当地的人才中心后,也对档案不闻不问,导致了很多“失档族”的产生。
高校就业办来揭秘
这样一份高校毕业生的档案里究竟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作用?简单来说,毕业生档案是转变成为人事档案的基础,高校毕业生通过签订就业协议、灵活就业等途径获得报到证,并放入学籍档案中,由学校转递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或委托管理的人才交流机构后,毕业生学籍档案才能正式成为人事档案。
“高校毕业生档案是记录了毕业生重要时间段的凭证,它记录了学生重要时间节点的表现。”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谭予絮向笔者介绍。高校毕业生档案里装有普通高考考生电子档案、高校学校毕业生登记表、大学学习成绩单、党团材料、奖惩材料、学生体格检查表、报到证等文字材料。而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和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和工作表现,个人身份、学历、资历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比如在工作调动等情况上,很多单位在看到人之前往往先看到的就是档案。”谭予絮表示。
人事档案的作用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涉及毕业生毕业后的转正定级、职称申报、购买经济适用房、出国申请、办理养老保险、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子女申报生育指标及户口等内容。对于一些在国有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转正定级将直接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即使是非“体制内”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由于档案也是日后亲属关系认证等一系列事务的重要凭证,因此依然至关重要。
档案自己管不能算工龄
那么这样一份档案应该如何处置呢?是否像一些毕业生所想的一样,可以放在家里,随取随用呢?据了解,由教育部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百问》指出,高校毕业生离校时没有就业的,档案可由学校统一发回原户籍所在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保管。档案不是私人财产,私人是不允许个人保存的。谭予絮表示,学校的档案一般会流向接收单位或者生源地人才中心通过机要寄送,是不应该经过学生个人的手的。
对于毕业生的毕业档案问题,根据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信息,毕业生档案具体转移办法如下———对于进沪就业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单位有集体户口并有档案管理资格的,可以将档案转至接受单位。单位有集体户口但无档案管理资格的,将转至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心或单位委托的人才服务机构。办理人才类居住证的毕业生,需要将档案转至生源所在地,如果用人单位委托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管理档案的,可以在用人单位和中心确认委托手续后,将档案转至中心。对于上海生源的毕业生,其档案可以转至接收单位,用人单位委托的人才服务机构或者家庭所在地的区职业介绍所。至于升学的毕业生,则需要将档案转移到录取学校。
档案长期由个人保管的,不能享受计算工龄、职称评定等公共服务。人事档案在中心存放的已变更联系方式或失联3年以上的人员,需携带身份证件、报到证及存档协议完善信息,并将新取得的学历学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考核、鉴定等归档材料及时归档。
来源:东方网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