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市最后一家人工煤气用户--位于嘉定安亭墨玉路的延峰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完成天然气转换,这意味着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就此告别申城,上海实现城市燃气全天然气化。目前,上海天然气用户数已达620万户,天然气年供应量已超过70亿立方米,占全市一次能源比例达到11%,率先实现国家2020年能源发展战略目标。
上海是我国最早供应使用人工煤气的城市。1865年11月,英商在现西藏路桥南堍西首建成第一家煤气厂,上海街头首次出现了煤气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前后几十年的努力,上海到1995年基本实现了城市煤气化。1999年4月,东海天然气登陆浦东,上海正式拉开了天然气发展的序幕。16年来,上海天然气转换以浦东为起点,逐步转战浦西,从城市外围逐渐过渡到中心城区。截至今年6月,累计完成了350万户人工煤气用户的天然气转换工作,并发展了200多万户天然气新用户,使全市天然气用户数达到620万户。
大规模的天然气转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转换工作安全有序,16年来,上海燃气累计投入250亿元,先后引入了东海天然气,西气东输一线、二线,进口LNG(液化天然气)、川气东送和即将通气的江苏—崇明管道等六大气源,建成了720公里天然气主干管网及14000公里中、低压管网,兴建了五号沟LNG、白鹤加压站等多个应急保障和调峰设施,更新改造老旧地下管网近2000公里。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多气源保障供应、一张输配网络体系、市场化多元销售的格局;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天然气年供应量已超过70亿立方米,全市天然气应急保障能力提高至15天。
随着天然气走进千家万户,上海燃气分步关停了日产能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人工煤气生产厂,6家制气企业先后退出转型。5月22日,申能集团所属的最后一家制气企业——浦东煤气制气公司正式停产。在这里工作了29年的老员工陆俊告诉记者,他从1986年公司投产时就进厂,“上世纪90年代,我们厂为全市消灭80万只煤球炉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繁忙时84台焦炉全天24小时运转,一线工人顶着高温‘三班倒’全力保证供气。”近年来,该公司人工煤气产量已从高峰时的200万立方米/日降至30至40万立方米/日,并最终也进入了停产行列。“其实,现在停产和当年投产人工煤气一样,都是为了让大家用上更清洁的能源。”陆俊豁达地说,“这对城市未来发展是一件好事,我们这些从业人员也将由过去关注生产转向提升服务。”
作为一种洁净环保的优质能源,天然气的推广使用有助于优化城市能源结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天然气几乎不含硫、粉尘土和其他有害物质,能减少近100%的二氧化硫和粉尘排放量,减少60%二氧化碳排放量和50%氮氧化物排放量,能从源头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而且天然气热值是煤气的2.5倍,燃烧效率更高。未来,上海燃气将加大天然气气源引进力度,优化资源配置、供需平衡能力;加快建设智能“一张网”,实现管网运行维护智能化,推进长三角管网互联互通,由单一城市安全向区域联保发展;加快拓展智慧服务,在互联网思维引领下,依托大数据资源,创新服务举措,拓展差异化服务、增值服务和延伸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全方位提升全市燃气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文汇报记者 何连弟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