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一项社会性、体系性的活动,创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活跃性有助于构建更好的创新环境,企业,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活力的增强一直被寄予厚望。记者从今年摘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的企业身上,明显感到了一种自发的对创新的渴望,创新活力扑面而来。
在今年的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上,共有285家企业榜上有名,占比43.4%,这是企业获奖总数连续第5年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总和。
创新成企业发展共识
这些年的市场竞争,让企业家们越来越体会到:只有创新才能引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就可能导致市场重新洗牌。而企业家们则是最能发现技术潜在价值、抓住创新潜在机遇的人群。于是,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企业家正经历着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
在37项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完成的项目有13项,占35.1%,比2013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所有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略有下降,但仍然是主力,占到了52.6%;而民营企业则更加活跃,从2013年的14.9%增长到2014年的17.9%。
以位于沪闵路的上海日之升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为例,从员工构成的发展趋势看,研发、市场、营销所占人数的比例即将超过一线工人。这家企业将建立起一支百余人的研发团队,而隆隆的机器声则会逐渐消失。
无独有偶,上海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也有一支400多人的庞大研发队伍,这支队伍正在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制药成本,让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拥有多个抗艾滋病药物原料药,且既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又通过美国FDA检查的企业,惠及全球300多万名患者。
知识产权助创新成果走向海外
知识产权是衡量原始创新能力的指标之一。本届科技奖励大会获奖项目中,拥有国际授权发明专利的项目有85个,比上一年增加44.1%,呈爆发性增长态势;而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也略有上升,比上一年增加2.95%。
国际专利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上海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步伐正日益稳健。上海电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完成的“二代加百万千瓦级核电蒸汽发生器研制”项目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为国家核电“走出去”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项目获得7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蒸汽发生器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的“0.13微米嵌入式自对准分栅闪存技术与工艺开发”项目,则实现了在器件结构、器件工艺、芯片设计、电路设计、产品可靠性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获得53项专利授权。现在欧洲、北美、日本、印度等市场,都能见到这款产品的身影。
科技研发垒起人才高地
科技创新是长期和持续的过程,科技人才需要与项目共同成长。在今年获奖项目所有第一完成人中,30.7%年龄小于45岁,这一比例同2013年相比提高了4.2个百分点;在所有完成人中,这一比例是61.3%,青年人已成为科技创新主力军。
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新一代系列智能机器人教育服务平台”项目的完成单位是一家创业型民营企业。通过这个项目,该企业不仅研发出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式、高扩展性智能教育机器人硬件平台,还配套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创新教育系列教材,累计培训了18000多位机器人教学老师,为中国培养了35个世界机器人比赛冠军和46个亚军。
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纯电动轿车荣威E50的自主开发”项目中,也聚集起一支对接国家新能源战略的团队,逐步掌握了包括电池、电机、电控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成功构建起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体系。
文汇报记者 沈湫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