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前不久,上海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以及6个配套文件,其中《关于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在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明确提出,要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完善枢纽载体,探索培育、引导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的有效机制。要重点扶持与社区治理和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差异化服务的社区生活服务类、社区公益慈善类、社区文体活动类、社区专业调处类等社会组织。加快社区四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扶持引导社区四类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客观要求。
完善体制机制 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上海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力量,把推进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改革列入工作重点。自去年4月1日实施直接登记以来,到年底共登记成立社会组织770家,其中直接登记社会组织603家,占78.3%。在市、区两级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委员中,有700多社会组织工作人员担任代表或委员。社会组织作为独立序列纳入“劳动模范”、“五四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评比标准范围。创新参与机制,鼓励和扶持以社会组织为重点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开通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建立人民意见建议征集机制,推进网上信访工作和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推进引入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强化医患纠纷等专业领域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公益创投和招投标机制,加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力度,不断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睦邻点”、“议事厅”、“阿婆茶室”……在上海的不少小区,像这类群众民主参与的形式正日益丰富。这得益于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街道党工委领导、政府部门为主、社会协同、各方参与的共治格局,加强共治平台建设,形成了“大联勤”、“大联动”、区域党建联盟、同心家园等共同治理的好载体。
推动社区四类社会组织 成为社区治理重要力量
社会组织的有效参与,为上海在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了不少新思路。推动社区四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要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向救助、养老、助残、戒毒、矫正、安置帮教等重点领域倾斜,引导社区四类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要着力完善社会化支持体系,探索实施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发展计划,推动设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在加强自身建设,将进一步提升社区四类社会组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提高社会组织公信力,并积极培养一批社会组织的领军人物,推进四类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培育构建“枢纽型” 社会组织工作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组织已逐渐成长为与政府行政管理相对独立的社会治理主体。政社分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政社分开最终实现的目标是政府治理与社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如何加强对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提升政府事中、事后监管水平,引导社会组织自律自治?关键是推动社会组织自我监督、法律监管、政府监管与社会监督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社会组织自律自治有方、法律监管有力、政府监管有效、社会监督有序的现代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探索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这是现阶段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体制中重要的一环。构建枢纽工作体系,即有利于协助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提供可靠有效的承接者,也有利于培育孵化凝聚大量同行业、同领域的社会组织,成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因此,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是对社会组织实施有效监管和治理的有效手段,最终实现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这一根本目标。
文汇报记者 刘栋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