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是第25个全国助残日。特别的是,上海从2005年开始建设“阳光之家”,到今年刚好满十岁。据市残联披露,目前申城已建成226个“阳光之家”,服务学员约8000名。
在第五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上海静安区阳光家园和宝山区罗店镇阳光家园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阳光之家”十周年历程,反映了上海对智力障碍人士和精神障碍患者的关注。
特殊人群的难题:融入社会
毛笔毫尖在小碟里蘸取赭黄颜料,一下、两下……一群陌生人在她身侧架起黑色的镜头。围观之下,梳着马尾辫的姑娘始终没有抬眼。
如果不是沉浸于作画,如果没有母亲在陪伴,28岁的陶晓岚可能不敢站在这么多人面前。
“学员”陶晓岚的画缘起于“阳光之家”。她学习国画的时候,把家里床单的花样,描入扇面,这让母亲惊喜不已。后来,新丰路“阳光之家”的一整条走廊,几乎都挂满了陶晓岚的画作。2007年,国际特奥会主席蒂姆·施莱佛参观静安“阳光之家”,陶晓岚向他赠送了自己画的扇面。
与一般的残障人士相比,智力障碍人士和精神障碍患者面临的基本难题是如何融入社会。陶晓岚的母亲,年事未高,白发早生。前些日子,她因心血管问题,在家晕厥送医。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女儿把这事告诉了“阳光之家”的老师,老师们特地到医院去探望她——对于长期生活闭塞的女儿来说,这已算是一次成功的社交沟通了。
“三个太阳”提供综合服务
“阳光之家”是一个接纳智力障碍人士进行康复训练、教育培训、简单劳动的场所,它也是帮助相关人士融入社会的一个窗口。2002年,上海正式申办2007年特殊奥运会。2005年,作为市政府实事工程,各区县的示范型“阳光之家”开始运作。十年间,“一个太阳”变成了“三个太阳”。部分街镇建设了阳光家园,除了“阳光之家”以外,还包含精神障碍患者的日间照料机构“阳光心园”和帮助有就业愿望的残障人士的“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
市残联的龚佳韬表示,智力障碍人士的生活技能学习得较慢,同时很多人的个性也较为内向,与社会缺乏交流;而精神障碍患者有的不发作时完全具备生活技能,甚至不乏某方面的天才,但需要按时吃药,他们都需要日间有人看护。
因此,阳光家园就成了为这些残障人士提供综合服务的场所。宝山区罗店镇的阳光家园,2010年投入200余万元改造,面积拓展至545平方米,辟出了心理康复室,改善了工场间的条件。2009年建成的静安区阳光家园,总建筑面积992平方米,一共有四个楼面。
为学员寻找劳动项目不容易
尽管全社会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可“阳光之家”运作起来并不轻松。
在工场间,学员们穿着蓝色“校服”,围着长条桌子做手工。简单的康复劳动是开发潜能、提升智能的最佳途径,也有助于学员之间的交流。较简单的手工活如串珠子,是志愿者带来的,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则是企业委托的生产项目。
要找到适合学员劳动的生产项目很难。罗店镇阳光家园的工作人员表示,很多厂家对于将产品交给残疾人来做心存顾虑。想办法、找路子、跑厂家,才得到一些企业的认可。目前,罗店与近十个厂家长期合作,加工产品拓展至近70种。
目前,各个“阳光之家”都形成了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以罗店镇阳光家园为例,其先后编写了安全防范、劳动技能、文明礼仪等40余篇教案,使学员掌握基本知识和日常礼仪。此外,还建立学员考勤、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开展家访和谈心,对照19个大项、89个小项建立了台账明细。
文汇报记者 沈竹士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