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先生在上图演讲
市文明办主任燕爽为演讲致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和上海图书馆近日携手打造家族文化系列讲座。3月13日,江南钱氏家族后人、上海钱镠研究会会长钱汉东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为广大读者听众开设了一场名为“世界文明视角下的钱氏家风文化”的讲座,深入解读钱氏家族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的家风文化。
钱氏家族是江南的名门望族、书香门第,家风严谨,由于历来注重教育,因此钱氏人才辈出。我国近现代的钱氏三杰——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就是出自钱族。文史哲方面钱玄同、钱基博、钱穆、钱钟书……不胜枚举。据考证,他们都是吴越国国王钱鏐的后裔。
以下为钱汉东先生演讲全文:
世界文明视角下的钱氏家风文化
钱汉东
古老而优秀的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视家族文化传承。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度,父母生育孩子,除抚养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人生道路的引导,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家风,也谓之门风。家风文化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家风作为家庭文化,是依附于家庭而存在的,只要有家庭就会有家风。家风并不会因为农村的城市化、大家族被小家庭取代而丧失。家风是家庭长期教化、沉淀、传承而形成的结晶,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家风,时代在进步,家风也应与时俱进,只有不断革新,才会富有生命力。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其家风也更具包容性和丰富性。
一、钱氏家族 名流辈出
家风文化,与家族关系密切。家族影响最大的在我国要数孔家了,凭借“帝王之师、万世师表”孔圣人的福荫,受到历朝历代帝王的垂爱和朝廷的供养,孔家流传有序,辈份清楚,出现了不少优秀才俊,但比较钱家可能要逊色一些。江南钱氏为世人公认的旺族,“赵钱孙李”,宋人编写《百家姓》时,将钱姓列为第二大家,为民众接受并广为流传,绝非偶然,这也是对钱氏家族文化的高度认可。钱氏文化底蕴深厚,其重视教育,家训有道,家风清雅,历代人才辈出,数量之多,实为罕见。
经查,钱姓人数在全国百家姓中排名第89,现今人数约为260万,占全国人口千分之二左右。但是钱姓人士中名人众多,宋代以来,载入史册的知名人士超过千人,仅宋代就出了320名进士。有史料可查证的钱氏状元有6人,计有钱福、钱士升、钱祖寿、钱维城、钱棨、钱治平。上海松冮人钱福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流传甚广的《明日歌》就是他写的。
近代的钱氏杰出人物,不少在国内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到西方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教育,具有一流的眼界,开阔的胸怀,他们站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引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同时又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为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钱氏院士达200多位,分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几乎每个领域都有钱氏杰出人物,钱氏家族对世界文明进步的所作的努力,令世人赞叹。
1.钱氏后裔的世界视野
近代钱氏“人才井喷”,出现了一大批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家、学者。钱氏后人编了一首绕口令:一个诺奖(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二个外交家(中国前外长钱其琛及台湾地区“前外长”钱复)、三大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四位国学大师(钱穆、钱大昕、钱玄同、钱钟书)、五名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钱伟长、钱正英、钱昌照和钱运录)等。他们仅仅是钱氏家族的代表。
钱氏“人才井喷”,家训家风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些家庭甚至出现父子名流现象,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他们一起书写了中国现当代史上极为罕见的家族传奇……他们都是钱氏后裔。
拥有六个院士头衔的美籍华人、大科学家钱煦先生,是钱王第36世孙。他除了全美四大院士 (即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院、艺术暨自然科学院院士) 外,还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华裔科学家获得过如此高的荣誉,钱煦真可谓世界科技界的奇人。2013年我曾邀请钱煦院士回临安钱王陵祭祖,并安排他来沪与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举行“双钱”对话,他们在文汇讲堂的对决,影响颇大。我曾询问钱煦,你知道钱氏在海外还有哪些名人,他说在美国有不少他认识的钱氏在科技教育界有很大的成就。但英语中“钱”字被翻译成“陈”字,所以,有的钱氏不知不觉就被模糊掉了。
钱煦的父亲钱思亮曾任台湾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祖上在嘉庆年间出任过台湾知府,祖父钱鸿业曾任上海特区地方法院院长,在1940年遭日伪暗杀。他的哥哥钱纯是台湾地区“财政部部长”、“行政院”秘书长,在台湾经济起飞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弟弟钱复则是马英九的恩师,是知名的外交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钱永健,是钱王第34世孙。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引人瞩目,学化学和生物学的都争着要听他的报告,他也许是世界上被邀请作学术报告最多的科学家。钱永健的哥哥钱永佑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斯坦福大学生理系主任,在海外学术界的名气比钱永健还要高。2011年,钱煦三兄弟回大陆杭州来认祖归宗,钱煦对我说:“有一年,钱永健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他家看照片,我去后他给我看了1小时的照片,都是关于杭州钱王祠的,这是一件很稀罕的事,因为以前我们见面,只谈学术。钱永健说当初是为了完成老母亲的心愿,陪她来了趟杭州,结果感触非常深,就推荐我‘一定要去杭州的钱王祠看看’。”
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三钱”是具有国际视野的杰出人物。钱学森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著名科学家冯. 卡门与钱学森合作,创造了卡门-钱学森公式,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钱学森出生于浙江杭州,是钱王第33世孙。1955年10月回国,当时正在筹划中国科技发展纲要,不少老科学家反对研究原子弹、导弹,他们认为这是大规模杀人武器,我国经济困难,没有实力研究那些东西。这时“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联名写信给中央,指出,中国不但要搞原子弹、导弹,还要搞氢弹。此举受到陈毅元帅的喝彩,也得到了周总理、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许,他们敬称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为“三钱”。
“三钱”在建国之初力排众议,筹划了具有56项科研项目的科技发展总纲,并建议确定6个紧急启动项目,即原子能、导弹、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通信和自动化技术。这一远景规划确立了年轻共和国发展高端科学技术的基础,为给祖国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实力决定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三钱”在给我们国家带来更多安全感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一个时代的自豪感。钱三强是浙江省湖州人,钱王第33世孙。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师从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10年后,钱三强学成回国,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钱三强知人善任,是他大胆起用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诚如邓稼先的老同学、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博士所言:“钱三强独具慧眼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钱伟长,是钱王第35世孙。当年与钱学森同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航空航天研究。1946年5月,钱伟长以探亲为名只身返国,从洛杉矶乘船回到上海,应聘为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燕京大学教授。作为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新中国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83年,在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下,钱伟长出任上海大学校长。
钱三强儿子钱思进,清华大学教授,参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首席科学家。前年该项目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为世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前年我会主持了将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墓落葬嘉定的仪式。
在文史方面: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仲联、钱谷融等学者,都是站在世界学科最前沿,为中华文明史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2、钱氏先祖武肃王钱镠
水有源,树有根。江南钱氏后裔都以钱王为荣。武肃王钱镠(852~932年)浙江临安人,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立人,封为吴越国王,死后葬于临安,钱王陵园保存完好,是江南唯一保存完整的帝王陵园。武肃王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奠基人,为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江南水乡作出了贡献。他一生崇尚和平,保境安民,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发展农桑,造福民众。其孙忠懿王钱弘俶遵循祖训,“纳土归宋”,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成为千古楷模,为后世赞颂。
钱鏐的生活时代:晚唐五代十国被宋代史学家称为“乱斯极矣”,当时藩镇割据,战乱相续,灾荒频仍,北方十室九空。“浙东大疫,死者大半”,“江南大旱,饥人相食”。钱镠就生于其时,父亲钱宽,母亲水邱氏,一家以农耕打鱼为生。传说钱镠出生时红光满天,钱宽以为是家中失火,他急忙奔回家,屋里传来孩子出生的啼哭声。孩子相貌奇丑,钱宽认为这是破家灭族的凶兆,决定将孩儿丢弃到井中溺死。但因其祖母怜惜,最后得以保全性命,因此钱镠乳名曰“婆留”。钱镠做诗行文,书法绘画,都有几分灵气,他写过还乡歌,气势磅礴,为后人称道。
钱镠出身寒微,少时“肩贩,负米,以养亲”,十七岁习武,并开始自学四书五经、孙子兵法,深谙兵法奥妙。他从小事亲至孝,贵而不忘本,关心百姓疾苦。897年鉴于钱镠讨伐董昌有功,唐昭宗特赐“金书铁券”,免其本人九死或子孙三死。这尊铁券经宋代陆游、明代刘基等人题跋,还呈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明太祖和清高宗等五位帝王御览,成为国宝,现保存于国家博物馆。
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唐末五代是一个干戈扰攘、四方鼎沸的时代,独两浙在钱氏保据之下,安然无事者垂九十年;两浙既然是当时唯一的乐土,因而杭州就成了乐土中的天堂;其繁雄富盛,自非复其他兵乱之余的都会所可比拟了。北宋时杭州有‘东南第一州’之誉,绝非过当。”此言极为精辟,道出了钱镠在杭州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据史料记载,隋末唐初杭州户籍仅15380户,至五代吴越盛时人口激增至10万余家,50万人,增速之快,为中原和其他九国所难以企及。但世人也许有所不知,正是钱王的仁慈和贤明,才使西湖化解了一次“千年之劫”,得以保全至今。据记载:当时中央政府准许钱镠造一座王府,风水先生认定填了西湖造王府,是最佳选址,这里风水好,有王气,钱家可享有千年江山。但钱镠坚决不同意,说:“百姓靠湖水为生,无水即无民,我还要王气干什么?”他不但没填西湖,还设置了7000名“撩浅军”,专门从事西湖等的疏浚工作,以保持西湖水域的清澈,后人有“留得西湖翠浪翻”的诗句赞扬他。钱王对苏南重镇苏州十分重视,派出他的第六子钱元璙(公元886-942)驻守。他统治苏州三十年,很有治绩,特别是其于苏州园林建设的贡献,泽被后世。史书还记载他“俭约镇静,郡政循理”,使苏州人民安居乐业。(《吴郡图经续记》)说元璙“好治林圃,釃流以为沼,积土以为山,岛屿峰峦,出于巧思,求致异木,比及积岁,皆为合抱,亭宇台榭,值景而造,所渭三阁、名品甚多,二台、龟首、旋螺之类”。苏州的标志性建筑——虎丘塔也是钱王修建的。因而,苏州的园林史应该为元璙父子留下一笔。
3、上海留下吴越国遗迹
自后梁开始就有钱氏后裔迁来上海,在各区县中都有钱氏后裔聚居,目前主要聚居区为金山、嘉定、宝山和松江。钱姓现在上海有13万多人,居全市第20位。
吴越国王采取了“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之明智策略,征用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上海地域为吴越国辖区,那时松江属秀州。现今闸北区的走马塘,古名钱溪,就是当时吴越撩浅军自苏州到松江开凿的大片水利工程之一。自吴淞江经封浜,穿越南翔、小南翔、墩前、大场、江湾,北抵薀藻浜,长达40余公里,便利舟楫,这些都有利于地区的农业经济,并由此铸成古代上海地区的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四大名镇,使百姓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
历代吴越国王尊崇佛教,建寺起塔,礼遇高僧,复兴天台宗,支持佛教仪轨。吴越国王崇尚儒、释、道,曾巡幸松江,到六宝庵游憩礼佛,并赐吴妃用金粉恭录的莲花经,僧尼视为一宝,于是陆宝庵更名七宝庵。后因潮水冲毁庵址,遂迁至今七宝镇所在地,后名之为七宝教寺,镇因之得名。日寇侵占上海期间,七宝寺僧人不顾生命危险,冒死保护莲花经。解放后,千年国宝《吴妃手妙金字莲花经》献给国家,现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相传龙华寺起于三国赤乌年间,毁于唐代黄巢兵乱。史载五代吴越国第五任国王忠懿王巡幸松江,夜泊江边,风雨骤起,见草莽间,祥光烛天。遣人询问故老,知此地为古龙华寺旧基。因命僚属张仁泰重建寺庙和塔,并赐金像观音、善才童子和龙女各一尊,金字藏经一百零八函。今龙华寺为清光绪年间重修,其中塔基和主要塔体为五代旧物。松江区老城厢原府衙南有兴教寺,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公元949年),初名兴国长寿寺。后寺毁于兵灾,仅存约三吨重的石柱, 1974~1977年修复古塔时出土许多唐宋文物,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南翔云翔寺前有双塔,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在公元907~960年间。吴越国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不少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研究和珍惜。
二、千年家训 流传有序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家训深藏于民间,又植根于民间,中华家训以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作为基本美德,以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经过数代传承,即形成优秀的门风,也就是今人所言之家风。家训的流行,获得全社会的认同,树立了民众的基础道德,减少了恶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安宁。
1、《钱氏家训》的时代意义
《钱氏家训》是国内第一个非遗项目,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铜牌。上海能将《钱氏家训》评为文化遗产,突显了海派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钱氏家训》源于钱王的家训和遗训。钱王力主“务实,创新,开放,爱民”,不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对后代的要求也非常严格。912年,他60岁时立家训八条,告诫子孙“莫纵骄奢,兄弟相同,上下和睦”,强调“子孙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须是破家灭门,要鸣鼓而攻之。千叮万嘱,慎勿违训。”
钱镠临终前曾向其子孙留有十条遗嘱,这个遗嘱世代相传,激励着钱氏后人努力奋斗,其主要内容如下:1.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2.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3.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7.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恃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9.吾家世代居衣绵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10.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
《钱氏家训》集儒释道之精华,内涵丰富,影响巨大。现在的文本选自民国钱文选先生编著的《钱氏家乘》一书。《钱氏家训》是一个可以操作的文本,分为个人篇、家庭篇 、社会篇和国家篇。这部家训可谓微言大义,蕴藏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上海钱氏研究会在普陀区中山北路曹杨路口的长城大厦前恭立了高2、6米,长7,2米的钱王训示碑,上面刻有2009年4月18日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在海南会见台湾钱氏宗亲钱復先生时引用的《钱氏家训》语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则必谋之。”
据新华社2009年4月18日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海南省博鳌会见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復一行。温家宝说,很高兴在博鳌会见钱復先生,“其实咱们是一家人,钱先生是杭州人,西子湖畔,钱家很有名,出了很多名人,包括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温家宝表示,《钱氏家训》有一句话,叫做“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则必谋之”。这与中山先生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同一个道理。
去年6月中旬台湾地区“前外长”钱復先生应我会之邀,专程来到长城大厦拜谒钱王训示碑,并在文汇讲堂演讲,参观龙华古塔,此举成为上海文化界的盛事,也大大提升了钱氏后人学习领会《钱氏家训》的自觉性。
在钱氏家庭中长辈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引导后人积极向上的事例不胜枚举。在谈到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时,科技“三钱”都说到了家训对自己的影响。上海钱氏研究会曾邀请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到大同中学演讲,他也讲到了家训对自己的影响。他说,少年时其祖父给他解释《钱氏家训》各句子的含意,对他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曾撰写《钱学森的家教》《钱三强的遗憾》等文章,发表在《新民晚报》上,被许多报刊转载,网上更是铺天盖地,广泛传播钱氏家风。
《钱氏家训》的内容涉及家国大义,做人之本,也包含一些应注意的生活细节,同今天社会上人们所追求的“人才标准”相比,钱氏的家教、家风和家学文化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
2、《钱氏家训》的基本内容
《钱氏家训》来源于“钱王八训”和“钱王遗训”,所以凡是有钱王后裔繁衍的地方,就有《钱氏家训》的传承和发展。钱氏后人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经济、文学、科技、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不是偶然的。与其说是“生物学基因”,不如说是“文化基因”——《钱氏家训》传承的结果,也是钱王至今仍被人称道的重要原因。
《钱氏家训》的传承,是通过私塾这一古代宗族教育的经典载体完成的。钱氏宗族在嫁娶、生子、祝寿、升迁、升学、祭祀、聚会等活动中,都有恭读家训的仪式。娶媳嫁女还赠送《钱氏家训》,家训对族人的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至今在嘉定、金山、闸北等区还有钱氏宗祠存在,钱氏宗祠是传承家训、恭读家训、教育子孙的重要场所。上海钱镠研究会在每年的清明祭祖仪式上、在每年钱氏宗亲上海联谊会上、在每次重要的集会上,都会恭读家训。
《钱氏家训》如下:
个人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读经传则根底深,看世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
家庭欲造优美之家庭,须立良好之规则。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务求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社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救灾周急,排难解纷。修桥路,以利人行;造河船,以济众渡。兴启蒙之义塾,设积谷之粮仓。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见利而起谋,不见财而生嫉。小人固当远,断不可显为仇敌;君子固可亲,亦不可曲为附和。
国家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如仇。严以驭役,宽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点,民沾万点之恩。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也。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法;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务本节用则国富,进贤使能则国强,兴学育才则国盛,交邻有道则国安。
三、家族文化 影响深远
享誉海内外的魏晋文化史专家唐翼明说:“中国社会正常的道德教育至少缺失有三代了……这就很可怕,这个社会变得缺乏精神支撑,我们看到今天的社会有这么多乱象,人和人之间缺乏诚信,道德上的许多问题,都源自于此。”承担着家庭教育功能的《钱氏家训》,也曾濒危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家族教化的中断,引发了“钱学森之问”。
许多令后世仰望的“大师”,都是在家族教育中耳濡目染、长大成人的,家教家训传承链条的断裂,再先进的大学也不可能直接培养出“大师”。
1.家教家风要言传身教
在中国传统社会,国法和家规一直存在互补性,两者共同构成社会治理结构。家规不力、国法不彰,将导致违法乱纪现象泛滥。钱氏家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家长努力为孩子作出榜样,言传身教,望子成才。就是在乱世也严守人格底线。
据传钱镠当上节度使以后,渐渐阔绰起来。他在临安盖起豪华的住宅,出门时坐车骑马,兵士前呼后拥,声势浩大。其父对此颇感不满,每次听到钱镠要出门,总刻意回避。钱镠得知父亲回避他,心感不安。一次,他徒步到其父家,询问老父为何老要躲避他。其父钱宽感叹道:“我家世代靠打鱼种田为生,没有出过有财有势的人。现在你挣到这个地位,周围全是敌对势力,还要跟人家争城夺池。钱家遭遇灾祸为时不远矣。”钱镠记住了父训,从此小心谨慎地为人处事,不再争强好胜,只求保住这块割据地区。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后,将一生征战的盔甲,投进家乡井(今临安婆留井)中加锁固封,表示不复使用,
专心发展经济,以济苍生。史称此井为“锁井”。
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钱学森后来也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博学多才、谦恭自守的钱均夫,营造了家庭宁静的文化氛围与求实精神,这对少年钱学森的成长至关重要。钱学森得知钱永健获诺奖的消息时,非常高兴,他祝贺道:“永健虽然出生在美国,但他父母都是堂堂中国人,因而此次获奖既是中国人的光荣,也是我们钱家人的光荣,可喜可贺。”
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他家教开明,以身作则,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开始,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报国之志。当年,钱三强受孙中山《建国方略》影响,选择学习原子物理学。钱三强能在法国刻苦学习,也是得益于家族的传统教育。去年夏天,居里夫人的外甥女来沪,钱三强儿子钱思进陪同,上海钱镠研究会接待了她。她说,当年外婆居里夫人多次赞扬中国学生钱三强的勤奋聪明,并鼓励钱三强中国要强大,也必须拥有原子弹。
钱伟长的叔父是国学大师钱穆,钱穆给他取了伟长的名字,伟长也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徐干的字。我曾问钱伟长你的名字是钱穆给你取的吗?他是否想让你成为文学家?钱伟长说,是的,年轻时我文科特别好,后来9.18事变后才弃文从理,想要报效国家。钱伟长说:“我们钱家门风最重视读书,就能出人才;出来当官,服务社会,名人自然多了。” 钱伟长先后五次去临安寻根问祖,拜谒钱王陵园,题写:“寻根认同,振兴中华”,指出“我们钱氏家族十分注意家教,有家训的指引,家庭教育有方,故后人得益很大”。科技“三钱”不约而同都回来报效祖国,这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家族教育的结果。
钱煦是当代钱氏家族的卓越人物,钱煦家族世居杭州,系钱王第36世孙,长我一辈,我为37世孙。我与他相识时间不算长,但十分投缘,成为忘年交。我几次与其胞弟台湾地区“前外长”钱复宗长讲,我最敬仰的是你二哥钱煦宗长,这是我内心的真切感受。钱煦家族是流传有序的爱国家族。在钱煦的记忆中,父亲公私分明。他说:“父亲任台大校长期间,居住地的水电由公众供给,父亲却向家人作出气温不超过华氏85度不许开空调的规定。父亲在任‘中央研究院’院长时有院长特别费,但他担任院长十多年,从未将特别费领用回家半分,都是分给了生活困难的同事。父亲为人温顺、诚恳、儒雅的气质营造了雍容大度的台大文化。”1976年,钱煦成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如果不是父亲钱思亮的“阻挠”,此前两年他就能当选。钱思亮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他以名额有限为由,吁请院士们不投儿子钱煦的票。 “父亲这样做,其实也是为了避嫌。” 钱煦认为,“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父亲是我的第一个人生楷模。”
2、钱氏家风造福当代家教
《钱氏家训》起源于钱王的言行,经过1000多年的宗族传承,融入了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了千年家族教育的心得,成为系统的家庭教育纲领。历代钱氏后裔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丰富《钱氏家训》的内涵,作为教育族人、团结族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信条。这对人的道德教化,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缓解转型期矛盾和社会失缺,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
钱氏家教的核心是《钱氏家训》,而《钱氏家训》的灵魂是重德修身。《钱氏家训》内容涵盖个人发展、家族繁衍、社会和国家关系等方面,形成了钱氏家族崇文倡学、徳才并重“家风”的文化基因,这与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一脉相承。譬如家训规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同时规定了必须设义塾和义田,保障贫寒钱氏子弟读书。这是立族之本,旺族之纲。
《钱氏家训》倡导爱国、为天下谋福利。钱王一生确定三件大事,“保境安民、善事中国、纳土归宋”。钱氏人才辈出与报效国家得到了有机统一。《钱氏家训》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现实意义。
上海钱氏最早有清代乾嘉学派代表人物、嘉定人钱大昕。随后钱氏后人不论是出生在上海,还是工作在上海,都积极传承家训并受益良多。这在“科学三钱”身上体现最为明显。钱学森出生在上海、钱伟长长期在上海工作、钱三强也多次来沪,最后归葬于上海。出生于上海的还有外交家钱其琛、水利专家钱正英、卫生部长钱信忠等。在上海工作的有文豪钱钟书、画家钱君匋等。他们事业的成功,也离不开家训的教化。
现代社会信仰残缺、道德溃败、贪腐盛行。出现这种现象,与家族道德传承体系败溃瓦解有关。学校教育向技能化发展,家庭为人道德教育严重脱节,加之文革的影响,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市场经济又或多或少导致家族成员疏远,导致一个家族的“碎片化”,宗族成员受到的约束减少了,家族文化传承主体出现了断层。
随着青壮年外出工作,家庭日益小型化,家训家风的传承失去了传播对象。“家训”所承载的社会影响功能日渐式微,对宗族成员所承载的教化功能逐步退化;年老者失去了传播的责任和能力,年轻者失去了接受的义务和热情。若再不抢救,势必被历史尘封,与宗族渐行渐远。
《钱氏家训》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为价值,它首先是对钱氏后人行为的规范,特别是长辈的言传身教,世代相承,形成了家族“习惯”。二是文化价值,它形成了钱氏家族“诗书传家”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三是精神价值,它是形成钱氏家族重才和重学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作用。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形成了独特的家族风范,成为人才辈出的基本原因。
《钱氏家训》及家庭教育与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一脉相承。家训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既带有启蒙的特质,又贯穿人的生命整个过程,带有终身教诲的特质,因而也就成了国家培养道德之民、法律之民、智慧之民的参考教材。如我的母亲经常教育我们:“小鬼,想将来有出息,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亏。”这些看似普通的道理,却让我们终身受益,能帮助别人是开心之事,不要计较个人得失,与人交往肯吃亏,才能与人长久相处。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上海的核心价值观为“公正、包容、责任、诚信”,《钱氏家训》也蕴涵这些核心内容,有着鲜明的地方人文特色。《钱氏家训》在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为重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提供重要的推力。家风国风是一体的,弘扬《钱氏家训》,有助于端正学风、优化家风、净化政风、改进国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现代作家郁达夫曾说过:“一个民族总有自己的英雄,有了英雄而不崇敬,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钱氏文化的确具有国际视野和文化价值。我们要感恩武肃王钱镠,他功被天下,恩泽后世,为我们后世留下丰富而珍贵遗产,今天仍有现实教育意义。最后我吟辞以颂之:
敢射潮平,不与鹿逐;真利建侯,千古惟独。
自足为王,民容众畜;铁券金书,绵长永穆。
2015年3月13日上海图书馆演讲稿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