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为行人出行提供更多的便利,对包括上海在内的特大型城市来说,建设立体化的空中连廊正被认为是有效的解决方案。昨天,在同济大学举行“PASSAGE——步行通道整合空间国际规划建筑设计竞赛”评审会上,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城规学院教授郑时龄介绍,根据目前已有的规划,徐家汇地区、徐汇滨江以及虹桥枢纽等上海多个综合性商圈和地标,未来都会出现空中连廊。“建设连廊的好处是实行人车分流,提高交通效率,但要让空中连廊真正‘连通’,现在还有一系列的管理难题要解决。”
空中连廊作为一种步行通道,在东京、香港以及欧洲的多个城市已有诸多尝试。昨天在同济举行的评审会上,来自法国、西班牙、荷兰、波兰等国家的8支年轻规划师、建筑师团队结合世博园A片区的后续开发,也尝试给出步行通道系统设计方案,以融合该地块周边更多的街区和建筑。
“上海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交通越来越堵,加上还要照顾老年人、行动不便者的出行需求,让更多行人规避日晒雨淋的痛苦,基于这些考虑,‘立体化’将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一个发展方向。”郑时龄说,在我国香港、日本东京以及欧洲的多个城市,通过建设空中连廊提高出行效率已经是十分普遍的做法。
但空中连廊的建设,并不仅仅是在半空中架设一条步行通道这么简单,“立体化”意味着要实现地上、地下空间的贯通,这不仅需要整体规划、设计,更重要的是解决管理体制机制以及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以上海陆家嘴的空中连廊为例。在这一通行步道尚未开建之前,行人要从陆家嘴的某个高层楼宇抵达周边的另一个楼宇,往往需要在地面上走上很长一段路,非常不便。自从陆家嘴的空中步道建成后,无论是在陆家嘴工作的白领还是来此地的观光客,出行便利度大大提升。
“实际上在陆家嘴最初的规划中,建空中连廊的设想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周边的楼宇大多在二层的位置预留了建设连廊的空间。但早些年要在这个地方架设空中连廊实施不了。因为有个别业主是反对的,担心自己建筑的景观受损,继而在经济利益上受损。”郑时龄表示,陆家嘴的空中连廊目前还只是实现了地上的局部贯通,地下贯通还未实现。而还有一些已经建成的空中连廊或地下通道,由于缺乏整体规划设计,从行人的反馈来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的空中连廊建设只是迈出了一小步,以后还有很多改进、提升的空间。”
近两年,上海更多的商圈、地标都纷纷提出建设空中连廊、地下连廊等更为立体的步行通道系统的设想,而这背后都有一个基本的考量:商圈需要留“人”。在电商的猛烈冲击下,传统的商业升级、转型,必须要在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和出行舒适度、便利度上做文章。
不过,架设空中连廊,建设“立体城市”,紧随其后的会是一连串的城市管理难题。比如,在地下空间开发时产权如何界定,谁来具体负责管理,这些都需要借鉴国际的经验和成熟做法,从现在开始就要研究,因地制宜地给出解决方案。
文汇报记者 樊丽萍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