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部微电影、7800万次网络播放、50余万网友感言……是什么,让梦想起飞,让真情蔓延?在过去近一年间,申城上下倾情投入,“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主题活动,开启了互联网时代用创新手段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上海实践”,被中宣部列为典型案例。
今天全市将召开宣传重点项目表彰总结大会,揭晓微电影大赛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凝聚了这个时代的真善美,“微”影像里,一位位先进人物,一个个追梦故事,传递着触及心灵的“大”感动。
“互联网+”的创新表达
“互联网+”时代,传播主流价值观有什么新的表达手段?微电影——这一因网络而生的艺术形式,细小鲜活、传播迅速,为上海,带来了灵感。其实,近年来一些媒体和区县已开始了探索,文汇报连续主办了三届“我的中国梦·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全国“九分钟原创电影锦标赛”落户上海嘉定,申城的一些优秀微电影作品在网上获得百万点击量。
在总结过往探索基础上,去年5月,上海推出“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大赛,成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创新表达。“你还等什么?”大赛主办方向全社会发出邀请,将镜头对准凡人善举、先进典型,用短短数分钟视频,讲述追梦圆梦的生动故事。大赛受到热烈响应,征集到741部微电影作品,通过各大媒体、互联网、电视台、电影院线等广泛展播。镜头中,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先进人物,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善行义举,温暖人心、温润社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这些微电影直达移动端,让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拿着手机就能看电影。
“中国梦”语境的创新内容
“看了好几遍,让我想起平时工作的点点滴滴。”桃浦镇莲花公寓社区党总支书记梁慧丽看了以她为原型拍摄的微电影《小梁的休息日》后说。而就是镜头里的这些点点滴滴的真实内容,串起了这位居委会干部忙碌的休息天,这样的“本色事迹”还原,不溢美、不夸张,贴近生活、直达人心。微电影《心灵造口师》以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主管护士蔡蕴敏为原型,医院护士看了影片后说:“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蔡蕴敏,看似平凡的人,默默地做了许多不平凡的事情。”
当“互联网+”遇到中国梦,用什么样的内容,才能产生“化学反应”?此次微电影大赛中的一大创新,就是由追梦人“本人出演”。严正、陈维、黄吉人、彭文忠……这些人们熟悉的感动人物、最美人物,纷纷“触电”,演绎自己的故事。这一尝试,得到了各方好评,不少网友评论说,让“民星”们自己演自己,接地气,很真实,是自然的真情流露。本人出演微电影《第51把钥匙》的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医生严正,被剧组戏称为“最佳男主角”,严医生说:“影片克隆了所有的生活细节,让我很快入戏。”而真切的故事,也触发了许多人的内心情感。一位网友看了《暖》之后说自己哭了,他在网上发出关心失独家庭的倡议,希望让这些不幸的家庭回到温暖的社会大家庭里来。
更有“获得感”的创新形式
比起大电影,拍摄一部微电影,虽然片时大大缩短,但生产的主要环节一个都没少。为此,“中国梦·申城美——追梦人的故事”微电影主题活动由市委宣传部等牵头,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从市文广局、黄浦区等区县委办,到各大媒体、专业团队,吸引全社会参与。线上+线下,“微时代”的全媒体传播形式,更为微电影营造了大感动。不仅报纸、杂志、电视台进行发布、展播,上海各主要新闻网站都在首页设立“中国梦·申城美”专题专区,不少视频网站还建立了展映专区,14家主要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共同推送活动信息。微电影线下展映还延伸到了区县电视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影视厅、东方明珠等移动传媒,还有数万户外街区LED大屏也加入了展映队伍。去年9月,微电影走进了已有80多年历史的大光明影院,1个月内循环播放了12部影片;而在浦东保利国际影城世博店、曹路宝龙店等影院,微电影展映达到了200场次。
这样的“到达率”,让很多人沉浸其中、感动其中。在新浪微博的微电影专题页面上,参与互动网友达50余万,土豆网“追梦人的故事”展播专区中,点击播放达7800万次。互动式的参与,使一个个“追梦人的故事”更有“获得感”,更深入人心。
文汇报记者 王蔚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