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继美国、欧盟、日本启动大型脑计划后,中国脑计划也呼之欲出,与脑科学紧密相关的人工智能研究正处于无可比拟的黄金机遇期。记者日前从“脑信息与人工智能”东方科技论坛上获悉,上海市科委今年将率先启动“以脑科学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项目,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以应用和产业为导向的协同创新,以期在新一轮科技大潮中占得先机。
“深度学习”让脑研究升温
机械臂即便挥舞无数次,它也不理解每一次举臂的意义,不过如果让机械臂拥有“大脑”,将足够多的人搬运物体的视频输入,它或许能悟出点什么。4年前,美国研究人员将大量信息输入“谷歌大脑”——由1000台计算机构成的网络,试图让它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吸收这个世界的信息。3天后,它已经可以分辨出什么是猫。
这个被称作“深度学习”的机器人,振奋了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精神。“类脑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是人类工业革命以来最有力的创新。”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和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耶鲁大学遗传学系副主任许田表示,用计算机结构模拟视神经细胞的构造方式,让它们像眼睛一样捕捉、处理信息,是“谷歌大脑”成功的关键,他有意用这种计算机“构建”方式模拟别的人体器官,或许能走出一条不同于图像识别的人工智能新路来。
深度学习技术正在快速推广到互联网、金融投资、医疗诊断、汽车自动驾驶、公共安全等领域。许田告诉记者,在张江药谷,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的制药技术——让机器人在庞大的数据中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新应用——让老药找到新的用武之地。两年间,已经有两种老药由于发现了新用途而再次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如果按照传统做法,这样的发现可能需要20年。
脑科学研究助推人工智能
人们很容易把这种“深度学习”理解为“像大脑一样工作”,对此项目有着深刻理解的脸书人工智能负责人澄清了这一误解。他表示,“深度学习”离模拟大脑还差得很远,这个机器人顶多是“学着描绘世界”。
人脑的构造巧夺天工,上百亿个神经元以毫秒的时间尺度工作,并随时调整结构和功能,复杂度不亚于宇宙。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批科学家认为只有弄清人脑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才能制造出真正的人工智能,而要了解这个“小宇宙”,至少还要100年,这一度让人工智能研究进入“寒冬”,直到“深度学习”的出现唤醒了它。
2013年,欧盟投入10亿欧元启动“人类大脑计划”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一个神经科学和脑研究的计算基础框架,并学习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创造出更小更节能的计算机。“毫无疑问,人类对大脑的认识程度将极大地影响人工智能的发展程度。”许田说。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以硅为基础材料的人工智能机器永远不可能和以碳为基础构成的人脑一样“思考”。
培养专门人才不可松懈
人工智能领域如今变得异常火热,去年百度终于请动了人工智能领域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博士担任百度首席科学家,布局拥有200亿个参数、能够实时学习和成长的百度大脑。而谷歌、脸书、苹果和微软等科技巨头也正忙着争抢该领域的领袖人物。据许田透露,能够翻译任何国家语言的百度翻译机器人有望于今年问世。这正是基于能够自我学习的深度学习技术,简单来说,样本越多,翻译越精确。
“时代已经发展到这个程度,如果我们不做,别人就会抢占先机。”人工智能专家、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吴朝晖说。许田也有同感,在他眼中,人工智能是一门融汇了遗传学、生物学和计算机学等诸多内容的交叉学科,而应用又涉及图像识别、语音搜索、教育、生物医药等学科,“世界上还没有一所大学专门培养这样的人才”。
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复旦大学的类脑人工智能科学和技术学院,有望成为全球第一个专门为人工智能培养人才的课堂。许田表示,“全球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中,我们并不落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