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昨天立下“军令状”,争取今年年底上海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6件。上海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表示,这是综合考虑了上海新增人口数量和发明专利增长量的结果,尽管只比去年高出了2.3件,但要完成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在所有的专利中,发明专利是技术含量最高、竞争力最强的一种。去年,上海在专利申请总量同比下降5.5%的情况下,发明专利授权量却“逆势上扬”,增幅达9.1%。今年如何保持这一创新“惯性”,成为做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关键。
挖掘更多“工地专利”
知识产权的主要产地不仅在实验室里,更在工地上。在为碧云路地铁站挖地基时,为了防止工地出现塌方和漏土渗水现象,该项目负责人林清泉在软土层里插进了一块钢板。这个小小的创新想法,他反复验证了4年才得以实现。
“钢板的长度、厚度、承受力都有学问,何况尝试新改进,还有可能延误工期。”林清泉说。他的想法也一度遭到“老法师”的反对,但他反复思量,把各种可能性都在脑中预演了一遍,最终得以放手一试。从目前的效果看,这招行得通。
得知了林清泉的创新尝试,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科技部高级工程师翟一欣产生了把“钢板经验”整理成专利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创新大多来自施工一线,日本的许多发明专利就是来自一线工人的想法,我国对“工地专利”的发掘还不够,信息对接、沟通还不够顺畅,如果能进一步加强普及一线职工的知识产权意识,那么像“一块钢板”这样的创新将会源源不断。
强化专业服务,让更多人尝到甜头
近两年来,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在辖区范围内“摸”出了120个极具成果转化潜力、却被主人“遗弃”的知识产权项目。当初,它们的诞生只是为了帮助发明人评上职称,对发明人来说,它们的“使命”已经完成,如果发明人不再续费,那么这些专利将很快失效。
我国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为6年,而国外来华专利为9.4年,“寿命”短也反映出我国专利的质量有待提高。“因为只有有用的专利,人们才愿意付费维持。”吕国强说。
浦东新区知识产权局拉来了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做知识产权项目的后续转让。在经过了一系列筛选、谈判的工作后,已经有4个项目谈妥了转化事宜,其中托管项目之一的“人工心脏专利技术项目”卖出了5.4亿元的高价。
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有收获
“中国企业到海外申请专利量与外国企业到中国申请专利量差距巨大。”吕国强的话既点出了我国专利发展中的不足,却也正是未来发展潜力所在。现在,一家高科技企业在打入国际市场前,往往是专利先行。
去年,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收获的800多件专利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国外市场。据该企业副总裁庄光东表示,他们每年在维护国外知识产权上的支出高达五六千万元。愿意下血本,是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没有核心知识产权,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只能是“打工者”。
专利的海外布局是一场高手如云的“比斗”,需要具有战略性前瞻眼光。不久前,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新加坡城市轨道交通招投标,在与德国的企业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竞标中,将6台盾构的订单收入囊中。取得这一“战绩”,就是源自该公司10年前在新加坡的知识产权布局。那时,他们就敏锐地意识到矩形盾构能够一次成型、节省土地,适合东南亚国家人口众多的特点,特意为此技术扎下了专利的“篱笆”,最终这项布局为矩形盾构赢得了巨大市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