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共同建设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只有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才能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
正在创建第二轮上海市文明城区的虹口区近年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使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更为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近年来,虹口区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和专业化建设,区内全部市、区级志愿者服务基地,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心均建立了完整的常态化工作制度;成立全市第一个区级志愿者服务中心,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项目化运行,培育项目、对接需求、传播志愿文化;首创性制定并下发《虹口区志愿服务记录试行办法》,建立了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星级评定制度;广泛招募、组建志愿者队伍,注册志愿者人数逾6.5万。
近年来,虹口区以增强市民群众家园意识、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为目标,倡导邻里之间互知、互敬、互帮、互助,将专业化志愿服务做到基层、做进家庭、融入百姓生活。通过开展以聚焦空巢老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倡导“邻里守望进家门、邻里守望搭把手、邻里守望结对子”理念,潜心打造了一批有新意、有影响、受居民欢迎、可持续开展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由凉城社区居民杨国英发起的“兄弟姐妹情”联谊会坚持十年与独居老人结对服务、关爱老年人晚年生活;由欧阳社区居民樊绍栋领衔的“樊仁馨苑工作室”;由关爱智障人士的曲阳社区居民张心亚创办的“张心亚助残工作室”;由江湾社区退休主任医师许瑞芬领衔的“康馨医疗志愿者工作室”十余年来每周坚持为生活困难居民提供无偿医疗服务;由提篮桥社区退休医师胡宜红领衔的“胡医生诊疗室”;由欧阳社区居民卜芸开设的“卜姨邻里午茶”和欧阳社区“兴华公寓友邻沙龙”每周为邻里排忧解愁、调解纠纷、交流谈心、应急培训;有关爱外来媳妇,为近1500名外来媳提供法律、职业指导等服务的嘉兴社区“新上海姐妹俱乐部”;还有在邻里间开展“敲门、串门、启门、守门”的凉城社区“四门行动”等。川北社区“橄榄绿服务队与浦西公寓老人结缘28载”、欧阳社区居民周根妹18年来照顾3家邻居的“周根妹的三把钥匙”、欧阳社区包老伯照顾孤老邻居的“从一根爱心绳到一条爱心路”等故事,也深深地感染了更多热心市民积极投身于“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扩大了“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涵盖医疗服务、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讲解员、公用事业服务、生活服务、文艺、体育、环保、应急服务等十类专业化特色项目,每年可提供各类“邻里守望”志愿服务10余万人次。
依托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虹口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形式,引导市民的家园意识和邻里相知、相守、相助的理念,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的形式,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彰显志愿服务价值,使“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如“德律风”杯公民道德小品大赛,依托中国剧协华东地区(虹口)小戏小品基地优势,由群文骨干和社区文艺志愿者深入社区,挖掘社区家庭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创作;“社区家庭生活秀”近年来分别以展现邻里情的文艺秀、社区公益项目、原创歌曲“我的社区我的家”群众性合唱比赛为主题,着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家园意识。
同时,通过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形成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激发人们向善向上的美好愿望。通过推动市、区级文明单位进社区结对共建等特色工作,虹口区也形成了一批立足民生、服务居民的志愿服务项目,为弘扬雷锋精神,建设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形成了活动持续不断、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市民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社会建设更为和谐。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