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碧华这样的法官,百姓需要,法治建设需要。
邹碧华的不幸离世,掀起网上网下如潮哀思:仅半个月间,就有4万余人在网络上献花、点烛,超过10万人参与留言讨论,有关“邹碧华辞世”的新闻3000多篇,相关微博微信10万余条……形成了罕见的“邹碧华现象”。
对社会而言,该现象折射的是对党的好干部的由衷点赞和对公平正义的人心所向;对业界来说,这是职业共同体意识的意外动员——职业共同体框架内两个长期存有分歧的群体——法官和律师,都发自肺腑悼念邹碧华,凝聚起鲜有的舆论认同。
为什么他们能在邹碧华身上求得最大公约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崔亚东给出的答案是:“邹碧华对司法改革的推动,对法律工作者的平等和尊重,对学术的专注钻研,对年轻同事的热情引导,对学生的耐心教导,都令人感动,他无愧是司法改革道路上的‘燃灯者’和前行者。他以一个法官的身份赢得整个法律界的尊敬!”
建立良性互动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2014年11月23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事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上,邹碧华作了题为《司法改革背景下构建法律共同体的思考》的演讲。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演讲。
演讲中,他呼吁在法官和律师之间建立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良性互动关系。
现实中的两者关系,在权和法的胶着影响之下,并不尽如人意。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吕红兵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来形容其间的微妙。邹碧华在2012年一篇题为《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的文章中,直面该问题:“我国历史上,司法行政一体化的职权主义较为盛行,有少数法官忘记了自己作为中立裁判者或公正守护神的角色,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
系统思考法官和律师的关系,缘于他2000年赴美司法考察期间一件事情的触动:当地一位法官邀请邹碧华旁观庭审。一开庭,该法官就询问双方律师是否同意他的邀请。两位律师毕恭毕敬地回答:“没有问题,法官大人。”然后又很有礼貌地对邹碧华说,欢迎中国的法官大人。开庭开到一半,双方律师火药味上去了,法官招招手让两位律师过来,压低声音说,你们两个注意一点形象好不好,别吵得这么难看。
这件事情,邹碧华在后来的多个场合公开提起。“法治的根基源于参与各方间的信任,打破了这种平衡,司法公信力也无从谈起。”在担任长宁法院院长期间,邹碧华主导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内容包括庭审中法官不得随意打断律师发言,不应当着当事人的面指责、批评律师,更不得发表贬损律师的言论,为律师预留车位、提供复印设施等细节也都收录其中。
在邹碧华看来,法官对律师的尊重,说到底是对当事人的尊重,是司法为民的具体体现。正如他在一篇博文中写的,“当法官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法庭内就会建立起一种信赖的气氛。当这样的法官多起来的时候,整个司法就会获得受人尊崇的社会基础。”“律师对法官的尊重程度,表明一个国家法治的发达程度;而法官对律师的尊重程度,则表明这个社会的公正程度。”
“法官、律师、检察官、法学教授等法治力量,都是为公众输送公平正义的平等一环。”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盛雷鸣看来,邹碧华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知道唯有珍视这种相生相存的价值纽带,才能凝聚起法律职业最大共识,重拾社会对司法权威应有尊重,赢得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真诚信仰。”
开发平台为律师提供职务便利
2014年12月9日,邹碧华去世前一天,由其主持开发的“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上线试运行。11时45分,邹碧华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这一消息并留言:“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条微信朋友圈信息。
“你使许多事情发芽,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叶。”这句小诗是一位法官写给他的悼文。“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正是这样一粒春芽,而他正是化作春泥的一片落叶。
开设该平台的初衷来自邹碧华的一份评估:上海律师参与上海法院的案子每年大约有20万件,如果每个案件减少一次跑法院阅卷的时间,则可以节省60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这是一笔多么巨大的社会价值。
去年11月23日,邹碧华向出席全国律协民委会年会的律师们演示了“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的雏形:不仅囊括网上立案、网上缴费、网上阅卷等功能,双方律师和法官还可以通过网络互换证据,关联案件可以自动推送,同一律师不同案件的庭审排期可以相互避让……平台强大的人性化服务使外地律师羡慕不已,邹碧华表示:“只要能够完成身份认证,我们的硬件支持系统可以为全国所有律师都创建账户。”
2015年1月5日,“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上海1324家律师事务所的近1.7万名律师,成为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邹碧华为律师所做的这一切,超出了一个法官传统意义上的职责。“他不仅是一位法官,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法律人’。”上海律师富敏荣说。
对公平的追求、对律师的尊重以及切切实实提供的职务便利,让律师们对邹碧华心生敬意。他的突然辞世,令律师界哀痛不已:深圳律师协会在运动会开幕前为他默哀,湖南律师协会在会议中特别为他制作了悼念专辑,一位与他素昧平生的河南律师特地乘火车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
提升法官职业尊荣感
坐在高高审判台上,身穿法袍,手握法槌,神圣而威风——这是百姓印象中的法官形象。可在现实中,法官也面临着工作负荷高、职业风险大、收入水平低、生活压力大、晋升难度大等难处,带来了人才流失,结构断层,职业尊荣感下降的现状。
“必须要为法官提供更好的待遇和保证。”邹碧华为此专门制作了200多页PPT,将全市法官分布情况、世界各国法官人均结案数、法官辅助人员配比、法官薪酬待遇等进行调研、对比和分析,然后向各职能部门、兄弟法院、人大及政协进行宣传,为司法改革中职务序列的设置和工资待遇的调整凝聚共识并提供决策依据。
如何在现有政策下提升法官职业尊荣感,这是邹碧华一直思考并实践的课题。比如在长宁法院新大楼装修时,他力主压缩会议室等公共空间,让每位法官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而不是三三两两挤在一个房间里,电话此起彼伏,人员进进出出,既不能树立司法权威,也不利于维护职业尊荣。邹碧华还将少年法庭的大圆桌改成了椭圆形的连体桌,让原本挨坐在一起的庭审相关人员很清晰地划为两部分——法官坐一边,对面是当事人、公诉人和律师,位置的挪移表明,审判永远是中立的,法庭永远是以法官为中心的舞台。
法院的未来属于年轻人,邹碧华特别注重对青年法官的激励和呵护,帮助他们有所作为,建立职业荣耀。他会在微博里力荐法官张青撰写的办案小故事;会在过年时向每位年轻法官的父母邮寄亲笔信,致谢并汇报孩子一年来的进步;会潜心辅导参评“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的法官顾薛磊。“邹院长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好?”法官陈婷婷问。邹碧华幽默地说:“你们是小树,我是块木板,给你们绑一绑,你们以后就长直了。”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许前飞说:“邹碧华曾把自己比作一个行船者,这条船承载着中国法治的希望与未来。行船者中,有邹碧华那样的法官,也有邹碧华临走前还在牵挂的律师同行。前行的路上,会碰上激流险滩,也会遭遇惊涛骇浪,但我们终将不离不弃,风雨同舟。”
文汇报记者 刘栋 文汇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