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维欣
羊年新春长假刚刚过半,“中国艺术家南极探索之旅”团队昨晚便从浦东机场启程,目的地是南极中国科考长城站。随团艺术家将为中国科考队带去民族特色浓郁的作品,并与途经的阿根廷等国的艺术家进行交流,最终还会把南极的见闻感受创作成艺术品予以呈现。
首批随团的艺术品中,最引人瞩目的是20余件瓷器,它们将被安放在南极长城站内。之所以选择瓷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文化顾问陈海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艺术样式之一,也是极地科考工作国际交流中,备受喜爱的艺术样式。极地中心主任杨惠根则从科学家的角度解读艺术和科学的关系:“人类认识未知世界有两种方式,一种依靠科学仪器,另外一种便是艺术。”
极地之旅将给创作带来灵感
“中华陶瓷文化是否能在地球两极留下足迹和作品?”陈海波说,随着科学考察的发展,地球的两极也正在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要话题。
启程前,来自东华大学服装艺术学院的赵强希望极地能带来创作灵感:“能够去南极,对于灵感迸发的帮助是不可估量的。”仅仅查看了相关资料,就已经让他激动不已。“相信亲身踏上那片土地,肯定能产生更为强烈的创作冲动!”此行他带去一件《水色年华》的釉下五彩瓷器:“陶瓷材料的色彩与极地有着接近性,同时因其在极端条件下也有很好的稳定性,因而瓷器的语言表达相比其他艺术品有一定优势。”
据悉,中国艺术家将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当地艺术家进行切磋交流,并在此后一路向南的航行中不断传播与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科考站文化建设盼望更为丰富的内涵
艺术将给南极科考带来什么?中国极地科考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科考站中只有科学仪器再无其他。随着与美国、俄罗斯等科考站的交流增多,杨惠根他们感觉缺少了什么,“说大了那是中国的文化特色,说小了那就是家的气息,因为中国的文化早已融入了生活之中。”
在一部海外纪录片中,海外的科考站内,每逢节日都会进行聚餐,镜头中,餐桌上摆放的是精美的餐具,围坐一起的科考队员也会穿上盛装,整个科考站民族特色浓郁。于是,科考站内开始添置了蕴含传统文化的餐具、摆设,这也吸引了不少外国科考队员的眼球。
随着科考队员人数的增加,文化需求与日俱增,很多队员在空闲时不仅会拿起相机,还会拿起毛笔。“科学和艺术关注着大自然中美的不同侧面。”在杨惠根看来,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驱动力。
此次艺术家南极之旅之前,极地科考与艺术的联姻已经启动。科考队曾邀请作家前往科考站过冬,感受极光的魅力。此外,极地中心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合作排演舞剧。中国首部在极地拍摄的电影有望今年下半年投拍。艺术正以各种形式渗入极地科考的方方面面。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