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零星冒出来的“先锋大学”,严格地说,一些还是未被认证的大学,正挥舞着他们的“拆迁大铁球”,砸向哈佛、耶鲁等以常春藤盟校为代表的传统大学。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离经叛道,一场关于高等教育的思考也悄悄开始:现在的教育因为存在就一定是合理的么?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想象力,你可以想到的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
你正在重新定义大学,这还不够激动人心? ——访密涅瓦大学创始届学生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人们很难不将密涅瓦与哈佛相比较,尤其是在她去年公布首届新生录取率时——2.5%,美国大学历史上录取率最低的本科学院由此诞生。
如果说媒体让哈佛“陪绑”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那么当密涅瓦开学正好一个学期之际,人们更好奇的实质性问题来了:到底什么人去上了这所学校?他们怎么上课的?上什么课?
全世界最大胆的学生
对中国女孩露西来说,这次神奇旅程从收到一个盒子开始。这是一个木头盒子,里面有定制版iPad,存放着密涅瓦创始人本·尼尔森给每个学生录的一段视频(里面会提及你的名字和成就),以及密涅瓦的相关信息。
对露西来说,密涅瓦的出现打破了她的教育计划。从杭州外国语学校毕业,她申请到美国著名文理学院鲍登学院。不久,她看到密涅瓦的招生简章,好像着了魔似的,提交申请。
这所标新立异的大学不要SAT成绩,它认为家境优越者完全可以通过多次考试刷题而获得高分,这没有意义。如果你的申请材料入了密涅瓦的法眼,她会要一个你的skype账号,来一场面试,内容不乏逻辑性质的考题。
这个什么都是从零开始,又怪招百出的学校等来了一群全世界最大胆的学生。
露西的同学里,有成功企业家,有专利持有人,有非政府组织的联合创始人。许多学生在各种重大的地区、国家和国际赛事中获奖。他们不仅包括中学生,有的已经拿到斯坦福、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的录取书,也包括像露西这样希望在密涅瓦大学重新开始大学学习的大学生。他们来自于五大洲的10多个国家。而此次招生,学校共收到全球88个国家的学生申请。
这里是怪咖云集的地方。“经常有一些疯狂之举。”在旧金山的一个学期结束后,所有密涅瓦的学生被老师带到旧金山的一个小山坡上,那是一个黑夜,大家望着城市里的大水大桥和璀璨而平静的城市夜光。然后,大家围坐一起,思考自己的弱点。此后,露西和同学们一起在黑夜里戴上耳机,在山坡上尽情舞动,进行身体上对于情绪的表达。
在线讨论鳕鱼骤减问题
这是一次奇幻的大学旅程。入学半年,露西聊得最多的是一个被称为“主动学习平台”的家伙。
带上耳机,凑近麦克风,在旧金山市中心一座大楼里,学生们通过苹果笔记本电脑与教授们在“线上”相见。
这套由硅谷科研人员专门研发的在线教学平台将全球最顶尖的心理学家之一、前哈佛大学院长斯蒂芬·考斯林(Stephen Kosslyn)所研究的教学体系投入应用。
课程节奏异常紧张。比如一堂归纳推理的系列课程,由法国物理学家伯纳贝(EricBonabeau)教授。伯纳贝先调查了大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这是《自然》杂志上一篇关于90年代早期北大西洋鳕鱼骤减的论文。然后提问对文章的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四选一。
每名学生都要在短时间内给出答案。伯纳贝引导着整堂课的节奏,时不时还会抛出突击小测试、点名提问、以及其它在传统物理教室的小班课堂中要牺牲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才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比如,他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持有不同观点的辩论——“鳕鱼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鱼而消失,或者因为其它原因”。此时,没人需要换座位;教授只要按一个按钮,对方小组的学生就这样从我的电脑屏幕上消失了。剩下我和同小组中的其他三个辩论者一起策划讨论。在两组各派出的一名代表做简短的辩论演讲后,教授用一个讲述过度捕鱼的弊端的短视频结束了这次互动。他笑了笑,说下节课将讨论逻辑陷阱。屏幕闪烁几下后熄灭,一堂45分钟的课结束。
每座城市就是你的大学
在这套主动学习平台上,密涅瓦幕后的教育大佬们尽情铺陈他们对教育的理想:比如全新基石课程,第一年共四门,分别是“理论分析”(严密的逻辑分析、理性思维、数据分析和正规体系)、“实证分析”(训练学生用科学方法将问题进行框架分析,对猜想进行试验和论证)、“综合系统分析”(帮助学生了解次级效应、多元素相互作用、动态趋势和复杂性理论)、以及“多元模式交流能力”(高水平阅读、协作、公开演讲、集体协作、沟通以及辩论能力)。
除了这些,这还将是一场旅居式学习。四年,学生前往全球7大城市。他们中有浓重文化色彩的城市,比如孟买,也有老牌国际大都市,比如纽约、伦敦,还有新兴市场不得不提的城市,比如中国香港。
对优秀的第一届学生,密涅瓦给每位录取的学生提供了连续四年每年10000美元的全额学费奖学金,以及第一年在旧金山的住宿费全免。如此豪气,与第一轮便获得2500万美元风险投资不无关联,密涅瓦似乎从一出生就含着金汤勺。
根据创校者的理想与设计的实践课程,密涅瓦不设校园,城市的图书馆、艺术馆、体育场所,以及城市的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学习对象。城市,就是你的大学。
作为创始届,这里的学员无疑是敢吃螃蟹的人。但看着这些神采奕奕的学生,这个大学或许不那么“投资风险大”,“你正在创建并重新定义大学,正在创造并改写历史,这还不够激动人心?”他们会这样告诉你。
密涅瓦:敢对常春藤喊话的毛头小子
■戈兰梅·伍德
美国《大西洋月刊》2014年9月刊的封面文章是一篇关于本科教育长达19个版面的深度报道,报道的正是密涅瓦大学。该文作者戈兰梅·伍德(Graeme Wood)本科毕业于哈佛,大一大二就读深泉学院,文中他不仅介绍了密涅瓦大学,更多篇幅是对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反思。
一位大胆的科技企业家认为他可以重塑高等教育——手段是:回归教育本质,把大规模讲座、终身教职、连同橄榄球比赛、以及爬满了常春藤的大楼和研究图书馆统统去除。如果他是对的呢?
本·尼尔森为密涅瓦设定的长期目标是彻底改造美国最僵化的领域之一: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悖论就是,它让世人艳羡,却又饱受诟病。在这一点上,可与美国的医疗体系媲美。
密涅瓦的创始人本·尼尔森为密涅瓦设定的长期目标是彻底改造美国最僵化的领域之一,这个领域一直被保护着从而无法改进,以至于在过去的三十年其最大的“创新”就是成本翻了一倍、雇佣更多的管理人员、并付给他们更高的薪水。
财务障碍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为明显的困境。在过去半个世纪,学习技术几乎没有变化。想知道一个500年前的大学是怎样的,最简便的方法是到任何一所高校,找个报告厅,想象教授说着拉丁文,戴着一顶僧帽站在那儿进行演讲。最常见的一类授课模式仍然是一位教授面对一群学生进行授课。尽管我们训练学生进入课堂听课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我们依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项教育的好方法。(教育心理学家,露西·本杰明,把大讲座课比作为Velveeta奶酪,很多人消费,但没有人认为它美味或营养。)这些年来,在密涅瓦出现前,许多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已经出现了,最著名就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说,这些课程是由典型的大学讲座课组成的,只是将他们录制成为了录制视频。
但密涅瓦不是一个慕课的提供者。讲座课是被禁止的。密涅瓦所有课程都采取小型研讨班的形式。第一批学生已经搬到位于旧金山的诺布山社区的一个大楼里,也就是密涅瓦的宿舍中,用自带的苹果笔记本开始上课。
根据密涅瓦的计划,学生每年都将在一个不同的城市学习和生活,这样四年后他们就会拥有真正全球化的经历,这一点是其他大学经常宣传,却很少实现的目标。
学生会参加由密涅瓦组织的实地考察。比如,与监狱心理学家一起参观旧金山恶魔岛(联邦监狱旧址)。
“通识教育是不存在的。它就像是一份很随意的自助餐。而当你对整体的学术体验缺乏规划时,你基本上就学不到东西。”
密涅瓦为之自豪的,是它将大学体验删繁就简,只保留真正对学生的教育起到贡献的部分。大规模讲座课,删掉。终身教职,删掉。哥特式建筑,橄榄球,爬满围墙的常春藤,删掉,删掉,删掉。
密涅瓦的行政人员称他们的教学方法经过由科学验证的技术考核,不像其他大学采用的方法——人们假设它们是没问题的,只是因为这些学校本身古老而昂贵。但也因为课程刚刚开始,我们没证据证明“删减”大学的过程中是否去掉了某些必要的使美国最好的大学成为世界最佳的因素。
毕竟,密涅瓦看起来很不像一所大学,不仅仅是因为它没有那些无用而奢华的装饰。教学方法很可能被最优化,但一座没有教师办公室,没有科研实验室,没有学生社区空间的学校,还能被称作一所大学吗?
密涅瓦的创始人兼首席布道者本·尼尔森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作为本科生进入宾大沃顿商学院,2010年他开始孵化密涅瓦。尼尔森要改革学术的雄心源于他自己的教育经历。在他看来,在沃顿时接受的根本是一系列无序的商业指导。“我所有对高等教育的批判始于宾大的课程改革”,他说,“通识教育是不存在的。它就像是一份很随意的自助餐。而当你对整体的学术体验缺乏规划时,你基本上就学不到东西。你只得到了一堆随机的信息和内容的集合。文理教育应该是发展学生的智识能力,如果没有成体系的教学大纲,你无法做到这些。”
密涅瓦的学生会从4门基石课程开始他们的大学学习,这些课程会介绍贯穿科学和人文学科的核心理论及思维模式。这不像其它大学里用来传授基本学科知识的基础课。“传统大学中的一年级不应该存在”,尼尔森认为在线公开课完全可以免费传授基本知识。“现在的学生应该在家里自己完成大一基础课的修习。”密涅瓦第一年的课程旨在培养尼尔森所说的“思维习惯”和“奠基理论”,它们是所有领域系统思想的基础。
有人声称教育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尼尔森反驳道:教育,除了科学还是科学。
尼尔森很乐意将这种结构明确的核心课程与其它大学做比较:包括他在宾大经历的设计混乱的核心课程,布朗几乎没有约束的核心课程,以及哥大以历史著作为中心的核心课程。随着密涅瓦的学生进入大二,他们会从五个大专业中选择一个方向: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或者商科。
在学术界,学校间的公开竞争似乎严重有违礼仪,但尼尔森例外。想象一下哥大校长告诉其它常春藤盟校校长,正如尼尔森有时告诉他的竞争对手,“我们的目标不是让你倒闭,而是让你看到还有更好的方式去做你正在做的事,欢迎你跟随我们。”
目前,密涅瓦已经招聘了所有院长。密涅瓦的主要策略之一就是从现有的教育机构中吸引一批优秀学者。
密涅瓦招聘的第一个大动作是考斯林(Stephen Kosslyn)。他在哈佛教授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系统科学已有32年。在2008到2010年,出任哈佛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院长,之后两年,他去了斯坦福,担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主管。2013年,在为密涅瓦做了一段时间的合约制工作后,他从斯坦福辞职,作为创始院长加入密涅瓦。
考斯林第一年在密涅瓦花了大量时间查阅教育和心理的文献。“我们有大量可靠的实验结果告诉我们人类是如何学习的,以及老师能做些什么提高学习的成果。”遗憾的是,有些成果已在世很久,却被完全忽略了。举个例子,他提到1972年在《言语学习和言语行为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深度”认知任务可以大大提高人们对于内容的记忆。在教学环境下,这样的任务包括基于教学内容的实践演练、应用、争论(仅仅记忆是不够的)。这个发现一点都不算革命性的,但是将它系统性地应用到课堂中,却是革命性的。
眼下,考斯林将所理解的最好的教学实践方法,编入密涅瓦平台的程序里,以方便教授们应用。
这种手段确实具有高效性。传统的课堂上,随堂测验一般都要拿出纸和笔,更别提同学们翻的白眼了。但在密涅瓦平台里,随堂测验——经常只是一道多选题——几秒钟就能搞定,同学们的答案还能实时上传到系统中进行分析。教授们能够根据各种标准将学生即时分成小组——可能让诗人和商人一组,这样在某一些科目上较弱的同学就能充分观察其较强队友的思维过程。有人说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尼尔森反驳到:“教育除了科学,还是科学。”
对于考斯林,把高效的教学方法直接植入平台是密涅瓦的一个巨大优势。我问他,在哈佛以及斯坦福,是否尝试过在课堂上运用某些心理学课程知识。他说,本来可以提醒同仁关注这些最好的做法,不过他们多半只会置若罔闻。“课堂属于他们,神圣不可侵犯。”他说,教授们,尤其是哈佛之类大学里的终身教授,没义务听从任何人的意见……
现在,我们还无法预测密涅瓦成功与否,但可以期待密涅瓦能迫使一些学校去审视哪些教学中的烟雾弹是可以去掉的。更可能的是,即使密涅瓦最后并没能颠覆美国的高等教育,其他的创新者会接下他的成果,继续努力。
(本文标题为编辑添加。感谢译者:奶牛Denny、唐猫儒、范冬冬-zju、邹易Zoey、越魏voll、Miuccich、Foo、seasidedrifter、vv_为维_vv)
奇点大学:不发文凭的创客学校
■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编译
这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学校之一,每一个毕业生都有望成为亿万富翁、未来世界的领袖,或两者兼之。
尽管这所学校比牛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更高端,但大部分人可能从未听闻。
奇点大学,一个规模很小、未经授权的教育机构,它位于加州的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中心院内,不会提供学位,学生离开时也没有正式认证,却吸引着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
“对成为奇点大学学生这段经历最恰当的描述就是,它是一所来自未来的常春藤学校。”来自拉脱维亚的该校学生罗马·杨伯斯基说。
在这里的课堂上,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被合成生物学、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学校的名字来源于它的联合创始人、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Kurzweil)提出的奇点理论。奇点“本是天体物理学术语,指时空中的一个普通物理规则不适用的点。在库兹韦尔的理论中,奇点指人类与其他物种(物体)的相互融合。确切来说,指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那个神妙时刻。
库兹韦尔担任谷歌的技术总监,由此不难理解谷歌公司会与NASA走到一起,打造这所全新的大学。
库兹韦尔的个人履历,颇具传奇色彩:开发出多项造福人类的高科技产品,包括盲人阅读机、音乐合成器和语音识别系统。他用自己的发明创办了企业。他的发明与预言让他成为多部畅销书的作者,1990年出版的《智能机器的时代》成功地预言了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详述人工智能的《奇点临近》,被翻拍成同名电影。
他最著名的预测是,计算机将最终在2045年超越人类。
如今,这个科技奇才要参与主导创办一所新的大学。他和他的天才科学家们想干什么?这是大家都关心的。
他是反技术的?如今看来这样的理解并不全。在奇点,学生们非但没有感觉到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威胁,而是被教导应利用这些技术来解决地球上的人道主义问题,比如饥荒和气候变化。
在这所大学为期10周的夏季课程一开始,学生就被安排了一个宏大挑战——他们要想出各种方法来使至少10亿人在接下来的10年中得到帮助。课程结束时,他们需要产生可操作性想法来说服潜在投资人。
每年,有120个国家的4000余人申请价值2.5万美元的课程,奇点大学的夏季课程只有80个名额。
为了维持奇点大学提出的“技术的几何增长”这一理念,在这里,教学大纲每年都会进行五次的重写和更新,同时演讲嘉宾的名单也在频繁更换。
过去几年中,演讲嘉宾从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巴兹·阿尔丁(BuzzAldrin)到克莱格.文特尔(CraigVenter,首位进行人类基因测序的科学家之一),从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到演员朱迪·福斯特。
全球的高科技公司很早就对这所大学引领的潮流表示认同,包括最有名望的谷歌、思科、诺基亚和基因泰克,他们在2009年大学成立时就成为了它的合作伙伴。
谷歌CEO拉里·佩琦对奇点如此评价说:“如果我还是学生,这就是我想去的地方。”
当记者来访时,学生们正在为他们的宏大挑战而努力工作,他们将迎来最终陈述。
“如果我们仅改变电荷数呢?”一个学生向团队中的同伴询问。
“别傻了,那将完全毁掉测量口径!”伙伴回复。
不一会儿他们被卡塔卡塔进入房间的机器人所打断。它来头不小,是丹尼尔·卡福特博士(奇点大学神经科学部门负责人)的“化身”,他远程操控着这台机器人。
在奇点,每个学生入学时都要经历严格筛选,许多人将至少创办一家公司。首席执行官、发明家、医生和量子物理学家经常申请。五角大楼DARPA(国防部先进研究项目局)的前负责人也来上过课。
最近一次夏季项目的学生来自全球,包括德国、以色列、巴西、印度、中国,以及美国。最年轻的学生19岁,最年长的63岁。
卡西玛·葛兰顿,26岁,英国人,她年纪轻轻,学术履历惊人:在牛津大学拿到了第一个实验物理学学位,并将完成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四年的医学学位。她在23岁时创立了第一家公司,这为她赢得了本次夏季课程,她的工作是研究一款移动APP,通过帮人们评估皮肤上的痣来预测紫外线引发的损害。
“来奇点是我所经历过的在智力上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之一”,她说。
她的最终项目是与四位同伴发明碳纳米管传感器,以检测唾液中可用于预测胃癌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生物指标。
如果这些传感器能够做成微芯片,它们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并有很大可能通过早期检测和诊断来挽救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医生企业家是对我们最准确的描述,虽然我很讨厌这个称谓。”葛兰顿说这句话时略带害羞,“我们通过将健康与科技融合,寻找方法来超越我们所能达到的极限。”
每个学生都能进入“创新实验室”,这里提供最前沿的技术,从3D石膏粉彩色打印到无人航空飞机,再到虚拟现实眼镜等,所有这些技术只有一个目的:激发学生的灵感。
除了雷·库兹韦尔,皮特·迪亚蒙蒂斯(PeterDiamandis)是另一个创始人,他创办了“X-Prize”大奖,为造福人类的发明提供大额资金支持。他还拥有ZeroG,一家通过为富人提供零重力飞机来帮助其体现失重感觉的公司。
在谈及创办这所大学的原因时,迪亚蒙蒂斯说:“我认为地球上根本不存在这样一个地方,在这里人们能真正弄清楚那些呈几何级数增长的领域,例如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而这些恰恰都是能够共同解决人类问题的技术。”
目前一些起源于该校的创业公司发展良好。
奇点大学在去年还是一家非盈利组织,如今已然成为美国盈利最强的公司之一。大学虽然赚钱,但盈利不是它的唯一目标,它更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创业孵化器。
大学会邀请知名风险投资家参加学生们的期末报告会,没准会有人对特定的有前途的想法一掷千金。
2012级的马特内特从Andreessen Horowitz处拿到了5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来开发他的无人机项目,该无人机可以在发展中国家的难以抵达地区空投救援物资。
“奇点大学使我们构造出一个全球网络来发现各领域中的顶尖人才并将他们汇集于此,我们希望下一代数十亿美金的公司将出自我们学校。”创校者如是说。
“宇宙制造”(Madein Space),一家由2010级的几个学生创办的公司,它开发了一款可以让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自行设计和建造他们自己的工具和零部件的3D打印机。该公司不仅从NASA获得了125000美金资助,还已获准近期将打印机通过SpaceX的CRS-4火箭送至国际空间站。
“我们整个传统的教育系统需要向前迈出一大步,”负责毕业生研究项目的董事总经理罗斯·肖特说到,“我们一直跟不上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
(本文原载于英国《每日电讯报》,原名:来看看未来的大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