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峰
抗生素在临床治疗的大量应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也带来诸多问题:如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甚至死亡;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医药费用增加;人体正常菌群平衡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耐药菌株的传播扩散,很多类型的感染已经面临无药可治的处境。以结核病为例,目前全球每年近200万人死于结核病,结核菌耐药率逐年升高,不只是单耐药,多耐药、泛耐药以及全耐药菌株的比例更是显著上升。
抗结核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和临床治疗不规范是结核菌耐药率逐年升高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给耐药菌的传播带来极大便利,同时给耐药菌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比如超级细菌携带的NDM-1(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在全球快速传播。
对于耐药菌的防控,首先应在全球层面建立统一的协作机制。世界卫生组织(WHO)呼吁建立全球性监控网络,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耐药问题。各国政府也应在政策制定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包括推行全面的药敏检测及备案制度,用以指导治疗、检测医院感染和流行病学研究。
我国卫计委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2012年正式发布施行,管理办法中规定抗生素临床应用将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将抗生素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同时明确医疗机构抗生素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这些措施都是能否提高感染治愈率、降低病人死亡率、缩短病程和减少医疗费用的关键。
其次,对于细菌耐药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进行必要的药物教育宣传,改变公众对抗生素的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使用习惯,比如“抗生素=消炎药”,“抗生素可预防感染”,“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新的比老的好”,“贵的比便宜的好”等。从而提高人们用药意识,提供信息以帮助人们规范用药。
此外,还应鼓励生物公司加大对抗生素新药的研发力度。由于抗生素研发周期长,而且一旦投入到临床使用,很快就会出现耐药性,利润空间也不容乐观,因此愿意投入时间和资金来开发抗生素的公司越来越少。
据统计,抗生素的开发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小型制药公司,许多大型生物公司已开始从抗生素领域撤离。所以政府应该通过拓宽税收减免范围和程度,向开发高风险候选抗生素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资金资助,以引导和支持其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尽管现在已经发现几千种抗生素,很多科学家还在继续从自然界中筛选新的抗生素,或者对现有抗生素进行定向改造,也有很多实验室利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设计特异的小分子化合物来控制细菌感染。这些努力都很有必要,但还应在耐药菌控制方面探索新的策略,比如利用噬菌体来控制细菌感染。噬菌体可以特异性地感染并裂解一种或一类细菌,从而达到控制细菌感染的目的。
随着全球进入到“后抗生素时代”,微生物的耐药问题日渐严重。虽然无药可治的日子还未到来,但如果各国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规范抗生素使用,加紧筛选和研发新型抗生素以及制定新型抗菌策略,将有助于我们控制微生物的耐药问题,并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