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李征
近年来,不少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纠偏”。昨天,华东师大首次颁发“教学贡献奖”,分别向两名获得“杰出教学贡献奖”的教师各颁10万元奖金,向7名获得“优秀教学贡献奖”的教师各颁5万元奖金。校方希望以此表彰在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引导更多的教师重视教学。
奖励意在引领重教风气
最高10万元奖金,这一力度在沪上高校已属最高,但在国内高校尚属一般,有外地高校为教师颁发过百万大奖。华东师大教务处处长雷启立认为,奖金过高可能会引发争议,而10万元奖金已可起到彰显名师风范、引领重教风气的作用。
一年前策划此事时,华东师大就希望将“教学贡献奖”办成学校最高层次的教学奖励项目。去年9月,学校正式面向教师发放通知。当时,校方为奖金设立的重要门槛之一,就是所有候选教师必须长期坚持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每学年实际完成本科课堂教学72学时以上;另一条则规定,候选教师必须处在学生评价的前5%之列。在此基础上共产生了19名候选人,最终共有9人入围。
雷启立介绍,校方原计划评选出2个“杰出教学贡献奖”和8个“优秀教学贡献奖”,但本着宁缺毋滥的高标准,此次只评出7个“优秀教学贡献奖”。
会教学不是指会“说段子”
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表示,作为新中国第一所师范高校,华东师大历来重视教学,但近年来由于建设研究型大学,力量向科研方面倾斜,甚至超过了对于教学的重视。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校方决定“纠偏”,由华东师大校友会拨出巨资,为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设立“教学贡献奖”,鼓励更多的教师重视教学。
“我虽是校党委书记,但最愿意做的事还是当老师,还是给本科生上课。上好课、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我最大的人生乐趣。”童世骏感慨,1987年获得华东师大优秀教学一等奖,是他工作以来获得的最得意的荣誉。提倡重视教学并非轻视科研,此次评奖还有几个门槛,如候选教师在科研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上课还要有长期效果。
获奖者都有教学绝活
这次获奖者,几乎都有自己的教学绝活儿。
在学生眼中,10万元“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汪晓赞拥有“最强大脑”,能够在短短3天把120名学生的名字全都记住。她首创了“回答问题得奖券,期末可兑换平时成绩”的奖券制度,成功调动起了该学院学生课堂积极性——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弱,这些学生原本学习动力不足。
另一位“杰出教学贡献奖”得主是有着近30年教龄的郑祥民教授,他是地理学国家理科基地主任、教育部地理教指委副主任。他在担任博导、硕导之外,还十分热心地给本科生上课。郑祥民教授的“特长”,是把野外实践与日常教学有机衔接。由他担任总召集人的“创建高校野外联合实践教学共享体系,探索地理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已进入了第七个年头。共有350余名学生、150人次教师参与其中,行程累计高达25000公里。
中文系的黄人二老师来自台湾,此次他获得了5万元的“优秀教学贡献奖”。和其他中文系教师有所不同,他上课时很注重为学生打造扎实的经学基础。《杜诗史证》、《<礼记>导读》、《经部典籍导读》、《说文解字注》等经学课程,有的尚未开过,有的则20多年无人涉足,自黄人二2008年来到华东师大之后,这些课程一度成为系里“最受欢迎的课程”。中文系系主任谭帆教授说,这一系列课程的引入,不仅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也为提高中文系本科生的古籍阅读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