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外甥程法正的毕业证书由程法正的侄子代为领取。
■文汇报记者 李征
前天上午,华东师大举行了一场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毕业典礼”,为其前身高校——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部分毕业生举办“毕业证书补行颁发仪式”,3名健在的毕业生和8名受托人参加了这一活动。校方表示,今后还将继续寻找这400多份文凭的主人。
目前已找到13张文凭的主人
今年10月20日,华东师大公布400多份文凭主人的名单,他们大多因为六七十年前的战乱而没有来得及领取文凭。目前,已有13名1951年前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毕业生或其后人与华东师大取得联系。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介绍,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上海的复旦、大同、光华、大夏等4所高校组成“复旦大夏联合大学”。联大分为两部,第一部以复旦为主体,迁往江西庐山,第二部以大夏为主体,迁往贵阳。部分学生在学校迁徙过程中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失了毕业典礼;也有的走上参军报国道路,提前离开了学校。此外,上海刚解放时,也有部分毕业生未来得及领取文凭。
“其实,全国不少历史悠久的高校都有大量没有颁发出去的文凭,如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等,这些文凭都是宝贵的历史资料。”汤涛感慨,每一张迟颁的文凭背后,几乎都有一段难忘的故事。
首位领回文凭校友已虚岁90
在华东师大公布文凭主人名单的次日,就有人到校认领。这份证书的主人叫陈金华,出生于1925年,今年已虚岁90。陈金华回忆说,自己是大夏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1946年1月春季班学生,由于在抗战期间被日军轰炸占领,加上学校直到1946年9月才回迁上海,当时的校园在陈金华看来几乎是一片战后废墟。
陈金华毕业前正是上海解放的日子。当时,毕业证书须由教育部签发,在送审的过程中,为方便学生证明自己是该校毕业生,学校会先发一张“毕业证明书”给学生。陈金华至今保存着这份证明书,由时任校长欧元怀、副校长王毓祥共同签发,时间是1949年4月。此次交到老人手上的毕业证书时间实为1950年1月。
解放后,“青年干部训练班”到各个大学招收干部,陈金华通过学生会推荐报名参加了选拔并被录取,那份名单当年还全部刊载在《文汇报》上。
干训班毕业后,陈金华被分配到金业商业职业学校(即今天的京西中学)当了政治教师,1989年离休前,他已是学校校长。也正由于求职和工作都很顺利,久而久之,陈金华也就忘记回学校领回毕业文凭。
胡适子侄的文凭被发现
知名学者胡适与华东师大缘分匪浅,他的多名子侄都曾就读于大夏和圣约翰等校,这两所学校均为华东师大的前身。代表伯父程法正领取毕业证书的程竹如告诉记者,除了程法正外,他还有三位叔叔分别毕业自大夏和圣约翰,“胡适就是我伯父等人的舅舅!此外,胡适的侄子胡思猷和侄媳李庆萱也都毕业自大夏,在这次学校公布的400多人的名单里面,也有李庆萱的名字”。
程法正毕业证书上显示的毕业时间为1939年,在大夏读书期间,他曾转过两次系——1933年9月由大夏大学附中入大夏大学银行系学习,一学期后转入文学院英文系,曾休学一年,后再转为法学院法律系。
汤涛介绍,在该校档案馆内程法正的学籍资料袋里,还有一份胡适亲自作为担保人的2页书信。书信内容即是关于程法正休学1年的担保,落款即为胡适,以及学生家长程治平。
汤涛分析,程法正应该是一个追求自己学科兴趣的学生,但正是学分制以及导师制的实行,使得转院科甚至校际转学都变得可行。当年大夏效仿牛津、剑桥等欧美各大学导师制之沿革,于1929年在学生中推行实施“导师制”,是国内高校最早实施导师制的大学。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