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谷苗
将体育植入生命,用毕生追梦五环。作为中国体育的功勋人物,何振梁一生为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服务,身体力行发扬体育精神与价值,见证并推动中国体育的崛起,也架起中国与奥林匹克大家庭之间的桥梁。
昨天下午,这位85岁的“奥运老人”于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走完了自己的奥运人生。
他让国际奥委会有“中国声音”
出生于无锡,9岁随家人迁往上海,21岁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毕业,后因学习法语被共青团中央选调至北京任外事翻译——人生的第一个四分之一,何振梁与体育并无交集。
然而,1952年7月的一纸临时通知,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芬兰赫尔辛基正举办第十五届奥运会,中国首次受邀参与,何振梁作为翻译出席。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与体育和奥运结缘,他从此为之贡献了未来全部岁月。“从那时起,我就深深爱上了奥运精神。我认为奥林匹克价值理念具有普遍意义,奥林匹克圣火照亮着人类前进的道路。”2001年,何振梁将这段经历写入了北京申奥的陈述中。
从赫尔辛基回国后,何振梁受贺龙“钦点”进入国家体委工作。凭借出色的语言和外交能力,他逐渐成为中国奥委会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言人”。1979年,面对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质疑和提问,何振梁沉着应对,机智作答,为中国重返奥运大家庭贡献重要力量。1981年,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让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体育组织有了“中国声音”。
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回忆说:“那时,世界对中国还有不同看法,何老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中国。正是他在国际奥委会打下极好的基础,才有越来越多中国人出现在国际体育大舞台,各单项国际体育组织才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此后,何振梁还曾出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文化与教育委员会主席,在国际体育领域获得不俗威望,与萨马兰奇、罗格和巴赫三任国际奥委会主席成为亲密伙伴。直至2009年,年满80岁的何振梁从国际奥委会退休。告别时,萨翁以“既是伟大的体育领导人,又是我忠诚的顾问之一,并永远是我的朋友”评价何振梁。而面对众多荣耀和头衔,何老更喜欢被称作“中国年龄最长的奥运会志愿者”。
他用毕生心血助力中国申奥
若要在何振梁的奥运人生中选取高光时刻,2001年7月13日那个申奥成功夜,必是最佳定格。
“无论你们今天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将载入史册。但只有一种决定可以创造历史。”当年逾古稀的何振梁,时隔8年再度向世界发出诚挚召唤,北京在漫长申奥路上积蓄的信心和能量得以完全释放。而随着萨马兰奇最终念出“北京”二字,中华民族圆了期盼已久的奥运东道主梦,直播画面第一时间切给何振梁——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任凭泪水幸福流淌。
从1993年到2001年,何振梁全程参与了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工作,两次都承担陈述重任。那些为选票奔忙的日子,他如空中飞人般游走于世界各地,曾在3个月里到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厚厚的文件和材料,急救药物也是他行李中的必需品。
蒙特卡洛心碎之夜,首次申奥以两票之差不敌悉尼,花甲之年的何振梁躲在房间痛哭,人前却还要强忍泪水为同事们送上安慰和鼓励。但正因有了第一次的经验,2001年莫斯科之夜的狂欢才变得更加顺理成章,何老8年的心血终于换来圆满。
“申奥的两次历程充分表达了何老对国家、党和体育的热爱,2001年申奥代表团最后一次发言,何老是用他全部的感情,用他的心在做陈述。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北京两次申奥他都为中国体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如魏纪中所言,两次申奥,泪水从苦到甜,何振梁功不可没。可这位“申奥功臣”却说:“申奥成功不是一个人的胜利。它属于所有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属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只是尽力做了我该做的事。”
完成北京申奥的心愿和使命后,何振梁本可安心颐养天年。可南京提出申办青奥会,让老人毫不犹豫地再次带病出山。2010年初,作为三位申奥陈述人之一,步入耄耋的何振梁又一次为中国赢得来自世界的掌声。事后人们才从他人口中得知,就在为南京拉票的前一天,何老还在做着透析。
“奥运老人”的人生走到了终点,而他毕生奉献的奥林匹克事业已在中国生根发芽。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