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3月15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一家商场前,人们在祈福板上写下对马航失联客机乘客的祝福。 图/东方IC
【马航悲剧】
注释:3月8日凌晨,载有239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与管制中心失去联系。在经历十多天马拉松式的“新闻发布会”之后,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MH370航班终结于南印度洋”。MH370带来的伤痛还未愈合,又一架马航客机再掀波澜。7月17日,载有298人的马航MH17航班在乌克兰境内靠近俄罗斯边境处坠毁,迄今原因不详。由于马航今年发生两起重大空难,“航”字罕见地压倒其他常年热门汉字,成为马来西亚年度汉字。
盘点:两起马航空难的余波目前仍在继续。马航MH370已创下商业客机失踪最长时间纪录。最新消息称,对MH370的国际联合搜寻工作将在明年5月结束。虽然马航事件尚无定论,但其掀起的“冲击波”正在多个行业蔓延。专家预测,马航MH370失联个案可能成为“9·11”事件以来最大一桩空难理赔。而马来西亚危机公关能力不足以及马航自身的应变能力有限,直接影响了该国旅游业,整个东南亚旅游也受到波及。另一方面,荷兰9月公布了MH17客机坠毁原因的初步报告,称马航MH17或因从外界而来的高能量物体,直接刺穿飞机,造成了结构性的损伤导致坠毁。谁击落了马航客机?在今年持续发酵的乌克兰危机面前,人们不仅质问马航的航线选择问题,国际政治博弈的人道底线更受到质疑。
马航公司本身的命运亦引发关注。马航因空难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而其长期经营不善的事实随即也被公之于众。11月马航公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净亏损扩大至5.761亿林吉特(约合1.7039亿美元),创下自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最高单季亏损。马航的客运量和客运收益也在进一步下降。为了展开重组计划,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于12月15日上午9时告别吉隆坡股票交易所,结束为期29年的上市生涯,宣告正式停牌。空难疑云未散尽,马航的品牌重建之路显然遥遥无期。
【埃博拉】
注释:今年2月,埃博拉病毒疫情开始在西非爆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消息,截至12月14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美国以及已结束疫情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与西班牙,累计出现埃博拉确诊、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18603例,其中6915人死亡。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埃博拉病毒很快就会导致患者器官衰竭、身体系统瓦解。
盘点:为了抗击埃博拉病毒,世界各国纷纷行动起来。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埃博拉疫情召开紧急会议并一致通过第2177号决议,呼吁联合国会员国向遭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紧急援助。联合国大会集中力量应对埃博拉疫情的威胁,并将其他威胁到世界安全的问题放在了一旁。
在全球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中国为疫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是最早参与埃博拉救治工作和提供物资援助的国家之一。3月、5月、8月,中国政府三度向疫区捐赠。当9月底、10月初传出疫情发展的新消息后,中国有关方面再度表示追加援助,同时还为疫区国家援建了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此外,从中国各地、各大医疗机构累计派出的4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救治,一些中国专业人士和志愿者,也加入民间组织,投入到非洲疫区一线。
世卫组织12月表示,美国传来一个令人乐观的消息:马里兰大学研制的疫苗被证实在灵长类动物身上100%有效,目前已经投入人体试验。
【乌克兰危机】
注释: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的准备工作,引发国内亲欧洲派势力抗议示威。亚努科维奇下台后,克里米亚以公投方式宣布独立,乌东部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欲效仿独立,导致政府军与民兵武装长达半年的军事对峙。
盘点:乌克兰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问题上分歧由来已久,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地缘政治上的博弈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暴力。从历史上看,乌克兰东部民众亲俄,西部亲欧,在外交政策走向上存在明显分歧。乌克兰国内政治的腐败和亚努科维奇政府无力解决持续的经济危机,让这种分歧逐渐演变为民众情绪的对立。在克里米亚独立的示范效应下,东部各州脱乌入俄的欲望更加强烈。
北约东扩的步伐在乌克兰遭遇俄罗斯的强烈抵制,这是普京抵御西方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的最后一道防线,俄罗斯必须严防死守。而欧盟在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困扰下,对于推动乌克兰“欧洲化”有心无力,况且在能源和天燃气等经济命脉上受制于俄罗斯,不敢轻易撕破脸皮。一个有心死守,一个无力强攻,拉拉扯扯之间,受伤的永远是乌克兰民众。事实再度证明,大国博弈的夹缝中间,“热脸找屁股”的做法无益于解决问题,强大自己,保持不卑不亢的中立才是生存之道。
【俄美冲突】
注释:今年3月以来,因俄罗斯接纳克里米亚地区,以及乌克兰东部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美国开始对俄实施多轮制裁,从冻结俄高官财产、限制其入境,到制裁俄能源、金融、军事等企业,试图通过不断施压迫使俄改变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政治上,索契八国峰会取消,俄被逐出八国集团,在经济领域,美国通过打压国际油价和在卢布贬值上推波助澜,使困难的俄罗斯经济雪上加霜。美俄关系跌入冷战结束后的冰点。
盘点:奥巴马政府对普京的恶感从普京以总统身份再度重返克里姆林宫时就已经开始,奥巴马在其第一个任期与梅德韦杰夫开始的“重启”美俄关系,经历了斯诺登事件、叙利亚危机和伊朗核问题等一系列摩擦,“蜜月期”昙花一现。克里米亚入俄和乌克兰危机让美俄在东欧地缘政治上的冲突集中爆发。
但美俄之间不可能出现正面冲撞,俄罗斯需要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支持,美国也需要俄在全球问题上的合作。奥巴马不急于修复美俄关系,而是继续推动西方在制裁俄罗斯问题上形成高压态势,对普京政权展开“压力测试”。最新的民调显示,普京的支持率高达80%,通过测试可以说并无压力。
【油价暴跌】
注释:从3月的每桶105美元到12月中旬的每桶55美元左右,国际油价在短短9个月内暴跌了近50%,上演了一部各国悲喜剧。一些产油国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等遭受重创:汇率暴跌、债务上升、经济萎缩。中东产油国则“有钱任性”:坚决不减产,加剧油价暴跌。而世界上大多数石油消费国如美国、中国、印度等,则可以节省不少外汇。总体而言,国际油价下跌相当于给世界经济“减税”,有利于经济长期发展。
盘点:国际油价暴跌,原因众说纷纭。
一说为世界经济放缓论。今年3月油价刚开始下跌时,就有分析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国经济放缓,将导致石油消费量下降、需求减少,高油价不能长期维持。
二说为针对俄罗斯和伊朗的“阴谋论”。一段时间后分析发现世界石油消费量并未降低多少,但油价仍持续下跌,再加上乌克兰危机影响,一个美国、沙特联手遏制俄罗斯、伊朗等国的“阴谋论”开始盛行。该论点也遭到强烈质疑,美国、沙特等国难道会自损成百上千亿美元而去搞所谓“阴谋”?
三说为沙特美国PK论。近期的断崖式暴跌,让人们更加注意油价下跌的根本原因。分析发现,美国页岩油革命导致世界石油产量上升,这从根本上打压了油价。而以沙特为代表的产油国害怕失去市场,坚决不减产,甚至故意打压油价,就是为了让成本稍高的美国页岩油企业无利可图而退出市场,这样他们能重新“垄断”市场。不过,美国页岩油企业会举手投降么?
【伊斯兰国】
注释:集体处决战俘、斩首美国人质、摧毁库尔德人村庄……提起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凶残、杀人如麻是人们对其的第一印象。作为一个在伊拉克与叙利亚境内的逊尼派极端武装,“伊斯兰国”的前身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曾与“基地”有瓜葛,今年在伊叙境内攻城略地,上演震惊世界的一幕。“伊斯兰国”首领巴格达迪1971年出生,后加入反美武装,2005年被俘关入美军监狱,2009年出狱后组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今年11月曾遭美军“斩首行动”,可能已受伤。
盘点:“伊斯兰国”能够在中东“做大”,与该地区不同宗教派别和利益集团之间的积怨有关,如伊拉克逊尼派与什叶派的矛盾、地区大国沙特与伊朗的纠葛等。美国的中东政策也难脱干系,据最新报道,巴格达迪就是在美国建造的监狱里大搞“串联”,最后才能创立“伊斯兰国”。
目前“伊斯兰国”还主要在中东肆虐,但其所宣扬的极端思想却早已在全世界传播开来。有专家认为,相较于“基地”组织,“伊斯兰国”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利用社交媒体蛊惑西方国家的民众——鼓动他们前来伊拉克和叙利亚参加“圣战”,或让他们在所在国发动恐怖袭击。据报道,大约有1.5万名外国人加入“伊斯兰国”。而年末的悉尼咖啡馆劫持人质事件和法国“独狼袭击案”,无不透露出“伊斯兰国”的恶劣影响。
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美国组建了“国际联盟”来遏制“伊斯兰国”,但短时间内将其剿灭几无可能——美军空袭需要地面配合,但伊拉克政府军难当重任;“联盟”内部各有盘算,美国国内反战呼声不断,因此攻势难达预期目的。
【安倍长期政权】
注释:12月14日举行的日本众议院第47次选举,见证了一个长期执政的安倍政权正在逐渐变为现实。在选举中,联合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席,在内阁成员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第三次安倍内阁于12月24日上台。安倍挟选举大胜之势,拿下明年9月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实现党首连任几乎毫无悬念。如果不出现意外,他将至少执政至2018年9月,也就是他的自民党总裁第二任期届满为止。从2012年12月上台,到2018年9月,共有将近六年时间,这在近年来的日本政坛无疑可算“长期政权”。
盘点:安倍政权长期化折射日本民众对政治的微妙情绪。此次众议院大选的投票率仅为52%左右,成为“史上最低”。在日本在野党力量式微的情况下,选民“选无可选”。
然而,这场被认为“没有悬念、没有所谓胜败”的选举给安倍带来一系列政治利好。在国内政治层面,安倍政权在政策推行方面的阻力将大为减少,可以利用众议院优势通过和修改法律、通过年度预算和各种补充预算等。在党内层面,大选结果巩固了安倍的党内地位,并且稳定了党内中间层对于他长期执政的预期。不过,在经济和外交方面的表现将是影响安倍政权长期化的变数。“安倍经济学”在初期的强烈刺激性措施之后,如今后劲乏力。
安倍接下来能否重振经济并摆脱通缩将成为对其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外交方面的挑战亦考验安倍。明年将迎来二战结束70周年,如何与中、韩两国改善关系已成为日本外交的一大难题。在日美关系方面,尽管巩固和加强日美同盟仍是安倍政权的重要外交目标,但由于驻日美军普天间基地搬迁、TPP谈判等棘手问题的存在,日美关系未来是否会出现裂痕仍是未知数。
【互联互通】
注释:意为各国在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上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大联通。2013年,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APEC非正式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覆盖太平洋两岸的亚太互联互通格局。而今年的北京APEC会议正式通过“互联互通蓝图”,为亚太区域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
盘点:加强互联互通,可以最大限度地压缩流通成本,增加便利,提高效率,是事关地区经济增长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是事关亚洲各国联动发展、共同发展的大事业。
以人员跨境流动为例,目前,中国已与近90个国家缔结了各类互免签证协定,中国护照的“含金量”在不断提高。也有专家认为,在互联互通战略中,道路通畅是基础,贸易通畅是实质,而铁路将起到关键作用。目前,《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以及未来的铁路建设,对中国、东盟都将具有战略意义。可以预见,中泰铁路的建成,必将造福于沿线各国民众,密切中国和泰国、东盟的经贸联系。
中国不仅是互联互通的倡议者,也是重要贡献者。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战略构想,契合各国发展需求,将为各国发展提供重要机遇,有力地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世界和平和经济繁荣。
本版撰稿:敖军 陆益峰 吴宇桢 王卓一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