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工信部发放了第五批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批文,并宣布该业务试点申请审批工作已全部结束。至此,一共有42家企业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
按照工信部的规定,目前这些企业拿到的只是两年试点批文,只有完成考核之后才能正式拿到牌照。而有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回顾这一年虚商的发展,可谓“摸着石头过河”,且过于“骨感”的现实支撑不起大多数虚商的远大志向。业内预估,到2015年底试点期结束,至少有60%以上的虚拟运营商将面临淘汰。
“虚拟运营商发展了一年,各家都在黑暗中进行探索,至今还称不上找到一种完全适合我们的商业模式。”作为首批获牌企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虚商负责人告诉记者,虚拟运营商在实际发展道路上困难重重,而目前已有两三家企业出现“打退堂鼓”的迹象。
自2013年12月26日发放首批牌照以来,工信部相继于2014年1月29日、8月25日、11月20日又发放了三批虚拟运营牌照,再加上周四的第五批已经有42家民营企业获得了虚拟运营商牌照。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虚拟运营商企业全年投资预计超过7亿元,约有20家企业正式放号,发展用户超过100万。
而据记者了解,放号企业中,现以阿里、京东、蜗牛、国美和苏宁五家企业的用户数相对靠前,且总量占到整个虚拟运营商用户数的70%-80%。由此可见,虚商发展已现两极化。
“如果明年7月前还不见进展,估计不少虚商会开始陆续撤出。”该负责人表示,乐观预计,届时被淘汰企业至少占六成以上,也就是说42家虚拟运营商的存活率仅在30%左右。
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尚无一家虚拟运营商实现盈利。而虚商之所以步履艰难,一大原因来自于成本压力。
对此,蜗牛移动VP市场公关部总经理刘启诚表达了相似观点。
“我们现在每发展一个用户都要倒贴钱。”尽管就发展状况在虚商中处于领先地位,但面对运营、人力资源、品牌推广等一系列花销,蜗牛移动的成本压力仍然不小。“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就投资了四千多万元,因此将来一段时间内,虚商都会处于亏损状态。”
所谓虚拟业务其实就是虚拟运营商从传统运营商“批发”购买一定规模的通信资源,然后组合成各种套餐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不过目前来看,“批发价”过高使得虚拟运营商面临“高买低卖”的尴尬。
“我们批到手的流量价是0.15元/兆,但基础运营商自己搞促销时是0.12元/兆,也就是批发价反而比零售价高。”刘启诚介绍说,运营商给虚拟运营商转售价格一般在7折左右,譬如,一条短信1毛钱批发价就是7分,而运营商通过补贴渠道等方式,用户实际消费实则为不到5分钱。这样的结果是,虚拟运营商要确保完成任务,只能亏本发展用户。
刘启诚表示,虚拟运营商在国内是个新鲜事物,作为第一批企业,需要培育市场,因此会有一个很长的投入期。京东通信总经理闫小波也曾公开表示,京东通信在京东内部不是利润中心,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京东会员,目前盈利不是目标和诉求。
价格优势尽失,为迅速抢占这块儿市场,各家公司现阶段只能在推广上不遗余力———目前,流量不清零、去套餐化、无月租成为虚拟运营商的标配。同时,将转售业务与自身优势业务相结合也被看作一大突破口。例如,苏宁互联推出在苏宁门店、苏宁易购购物满一定额度即可赠送苏宁互联流量、语音;反之,苏宁互联卡用户在苏宁旗下产业也同样尊享购物专属优惠。
“我们估算下来,当虚拟用户数达到1000万时,可能会实现盈利,”刘启诚表示,在运营成本受用户数影响不大的情况下,用户规模越大盈利越多,“在此基础上,只要每个用户的每月消费值达到10-20元,我们就有钱可赚了。”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