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圣诞为主题的小商品开始热销。在豫园小商品市场,众多商家门前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圣诞树、圣诞老人、浆果糖和圣诞贺卡等。图为昨天市民在豫园小商品市场挑选圣诞商品。 本报实习生 祝梨娟 记者 陈龙摄
今年,圣诞芭莎、圣诞嘉年华、圣诞梦幻季、圣诞市集……十几个戴着圣诞“帽”的集市一下子在申城冒了出来,让喜欢“轧闹猛”的潮人们眼花缭乱。但是,兴冲冲赶到现场,很多人却发现货不对板。
在电商的冲击下,部分实体商场把圣诞集市作为噱头吸引顾客、提升购物体验的初衷并没有错,但是千篇一律、名不副实的圣诞集市最终还是会伤害实体商圈。
不如一个小型美食节
“这里有璀璨的圣诞树、美味的异国美食、热闹的圣诞集市……”一条关于圣诞集市的微信,最近在朋友圈热转。昨天,吴小姐开车带父母和宝宝,慕名来到浦东世博源,参加这个“唯一大型室内圣诞集市”,却发现里面其实面积并不大,冷冷清清,乏人问津。
吴小姐买票入场后才发现,所谓集市,其实就是数十个小吃摊的组合,不到半小时就逛完了,甚至还不如一个小型美食节。还有几个小摊贩,卖的东西看上去大多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货。按照之前介绍,市集现场被分为吃货城、萌宝城等多个区域,有专门给孩子做游戏的亲子区域。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好玩的项目。吴小姐表示,每人60元的入场门票,“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在隔壁饭店吃个饭呢。”
兴致盎然跑到徐汇滨江绿地某圣诞嘉年华的周先生也发现,场内也就是五六十个白色帐篷支起的小吃摊,另外有一些售卖冰箱贴、小饰品之类的摊位,还有几个歌手驻唱。场内的小吃倒是价格不菲:棉花糖20元一个,一只热狗30元,一盒墨西哥土豆片40多元。“花了30元门票喝西北风。”周先生吐槽。
与之相比,反倒是一些商场免费开放的圣诞主题布置赢得了大家的称赞。前几天,丁小姐在微信圈里分享了自己和姜饼人的可爱合影,许多朋友问“这是在哪里?”丁小姐回复:在环贸iapm商场。原来,商场策划了一个糖果世界,圣诞老人、姜饼人、森林精灵等穿梭其中,让顾客免费拍摄。
圣诞集市能开多久
究竟什么是原汁原味的圣诞集市?圣诞集市是欧洲基督教国家的传统活动。按照风俗,所有摊点出售的物品都和圣诞有关。槲寄生和松枝编织的圣诞花环、洁净的白亚麻布、装饰闪亮的圣诞树和驾驶麋鹿车的圣诞老人都是集市上的常见元素。
2008年,圣诞集市初次来到上海,此后便如雨后春笋般在申城涌现。今年,集市的门票价格在30元、60元、100元不等。每个集市虽极力吆喝各自的过人之处,但实际上大同小异,无外乎圣诞老人、旋转木马、热红酒等。
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教授表示,圣诞曾是商家喜欢的促销主题,但随着电商频繁造节,圣诞的味道淡了许多。实体商家不愿放弃圣诞商机,所以就包装起了圣诞集市这个概念,希望能继续营造气氛来吸引消费者。
然而,从目前运作来看,圣诞集市主办方大多抱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想法,通过短期的微信微博营销召集大批游客来游览、参观,实现短期利润之后便马上走人。因此,商场和集市主办方之间的利益并不趋同,大同小异、名不副实的圣诞集市,最终只会让回头客渐渐减少,消费热情被打消。
圣诞集市类似于展会,对其监管存在一定难度,也没有准入门槛。2010年,国务院取消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商品展销会登记的行政审批,自此不再存在展会登记部门和对展会登记的行政审批。这一规定使得各部门都能办展会--会展业涉及的部门多,没有明确的部门主管,圣诞集市也因此成了监管“真空”。
专家点评 精致节日氛围是关键
上海市商业信息中心主任齐晓斋表示,接二连三的造节和促销容易透支消费,消费者也更注重促销的新意。
电商冲击下,实体商场都已意识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高端商圈需放下身段,大型商业设施需提升体验和互动,“软硬兼施”增强吸引力。软件上要发挥服务优势,形成“买退换修”一条龙;硬件上配套更多差异化设计,形成错位竞争。
圣诞集市确是不错的手段——营造精致的节日氛围,是电子商务无法比拟的,也是商场创造“长尾效应”的基础。但目前商场的差异化恰恰不够,商场之间的创意抄来抄去,这样的节日氛围,自然会引发审美疲劳。
文汇报记者 张晓鸣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