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30年,耿道颖练就了“火眼金睛”。
(华山医院供图)
耿道颖,临床医学博士、基础医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上海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系副主任、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
从医30年间,她以探究生命“最高司令部”——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诊断为主攻目标,带领华山放射科团队率先建立脑血管病早期预警技术,为脑血管病的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依据。同时,在国际上首次运用计算机模拟镜像动脉瘤模型,以无创方式预测脑动脉瘤破裂风险,为医患双方决策手术方式及选择栓塞材料提供支撑。
“阿姨,你的衣服穿得蛮好看的嘛。”这是13年前邓阿姨第一次走进耿道颖教授的诊室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当时,53岁的邓阿姨因急性腹痛,被怀疑为胰腺癌,整个人几近崩溃。她说,正是这句话,让她焦虑的情绪立即缓解了许多。
邓阿姨说,耿教授看片子从来不说“大概、好像、可能”的字眼,不是先看已有的影像学诊断报告,而是一边问病史,一边读片,有时戴上老花镜,有时又拿起放大镜反复仔细地看。
从医30年,在耿道颖的心目中,那一张张黑白胶片、一帧帧无声图像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容不得半点浮夸和虚假。
读片“一说一个准”
从放射科最基本的洗片子做起,30年的读片经验,让耿道颖拥有了一双“火眼金睛”,片子上任何细小的、可疑的异常,都不会被轻易放过。39岁那年,耿道颖成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成为当之无愧的权威。同事对这双“火眼金睛”的信任,甚至成了“迷信”,争执不下的片子,都要拿过来请“老耿”过目。令人折服的是,“老耿”下的再不可思议的诊断,最后都被病理所证实。
“你肯定不是胰腺癌,是水肿型胰腺炎。”诊断明确后,她又建议邓阿姨看消化科确定治疗方案,一个月后再做相同检查。一个月后的随访,证实了耿道颖的诊断准确无误。邓阿姨说,今年自己被查出双颌下腺有占位,她再次找耿教授读片。“一侧是慢性炎症,一侧是肿瘤,要开刀。”最后,手术病理报告验证了耿教授是“一说一个准”。
“熬出一个伟大来”
耿道颖教授说,来看她专家门诊的病人大多在外面兜过圈子,而此时给她的余地只有在“是”与“不是”之间做选择。读片的关键是“找证据”。换言之,要了解各种疾病在影像学上的不同表现,还得结合其他检验报告及患者的生活习惯等。
三年前,有一疑似肺癌患者从外地来找耿道颖下“判决书”。读片问诊时,她发现有着30年吸烟史的患者,半年前戒烟了。追问下去,病人说吸烟时很难受。正是这一细节结合影像学表现,她建议病人接受手术治疗。
耿道颖坦言,现在医患之间彼此有了戒备心理,原先可以为患者多承担的风险,很多医生也怕事了。而要让病人满意,还需练好基本功——白天做临床,晚上做解剖、搞科研,她连零星时间都不放过,见缝插针读文献等都要利用好。
2011年起,耿道颖任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工作之余留给她个人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她却说,行政工作就像客户服务,对外是让患者满意,对内是要让员工满意。为此,她配合行政在院里开展了“关爱患者,从细节做起”的活动,不断改进医院的服务流程和质量。同时,积极开展员工素质培训,完善心灵绿洲工作室等心理疏导工作,并借助上海歌剧院和交响乐团等平台,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
“设立一个人生目标,然后熬、熬、熬!熬出一个伟大来!”这是耿道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她说人不能只知道索取,要懂得舍弃,要学会耐得住寂寞,学会坚持。
文汇报记者 陈青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