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农业基地的日光温室 摄影 王星
■文汇报特派记者 王星
上海孙桥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的“农博士”卜崇兴,最近几个月来了好几趟喀什。
第一回来,是今年7月底的喀交会期间。当时,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任助理李明和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杰两位援疆干部向精通设施农业的卜崇兴伸出了橄榄枝,请他给喀什地区设施农业的改造升级出谋划策。
去几个县实地调研后,卜崇兴发现喀什地区不仅水资源稀缺而且利用率极低,尤其是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有些县市尽管已在种植蔬菜时采用了滴灌技术,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达到节水节肥的应有效果:“如果能把我们那套无土基质桶栽水肥一体化技术引到这儿,相信会给喀什的设施农业发展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几人一番合计后,决定将喀什地区农技推广中心的设施农业基地改造成一个示范区,在地区层面发挥引领带动的作用,然后再想办法将这一技术逐步推广到各个县市。
8月初,改造正式开始。滴灌带、栽培桶、物联网自动监控系统等一套套新装备陆续从上海运到了这座距离喀什市区7公里的农业基地内。这期间,放心不下的卜崇兴又飞来视察了两回。终于,在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后,改造按照卜崇兴的构想顺利完成。
日前,记者跟随他们一同参观了改造后的基地。在基地的10座日光温室里,每隔1.2米就摆上一排桶,两个桶心距离约0.6米。包括番茄、辣椒、黄瓜、草莓等种植作物被从地上栽到了桶里,而负责传送水肥的滴灌带则通过新铺设的管道直接插到了桶中。1号温室里,碧青二号和申青一号黄瓜已进入座果期,墙上的档案清楚标注着其出苗前后每日滴水和专用滴灌肥的用量。
李明告诉记者,看似只是将作物从地上移栽到了桶里,其实蕴含着好几层革命性的突破:“大水灌溉成了局部灌溉,浇地成了浇作物,单一浇水成了水肥同步……这些改变不仅能大幅度节水、节肥,更可提升温室的生产力和产品的优质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据挂职喀什地区农办副主任的陈杰介绍,根据他们测算,实施这一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可使每座温室蔬菜减少投资300元,同时增产20%以上。按每公斤4元来计,每座温室蔬菜的节本增效总额将达4500元。照此推算,基本一两年就可收回投资成本。
最近,卜崇兴再次受邀来到喀什开展培训。培训的对象,是喀什地区12县市的农业局领导以及农技中心的技术骨干。在正式上课前,卜崇兴带着大家去参观了焕然一新的基地并详细进行了讲解,这让不少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农业大县的代表,莎车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晓莉当场表示要把这一新技术带回莎车。卜崇兴还告诉大家,除了运用于日光温室,条件成熟时这一技术还可在盐碱地、撂荒地、戈壁地等非耕地上广泛应用,从而减少耕地占用,改善生态环境。
(本报新疆喀什11月9日专电)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