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
去年初试“落叶不扫”,街头的烟蒂、碎尘少了;今年,徐汇区辟出更多落叶景观道--武康路、余庆路、湖南路、复兴西路区域老洋房多,在这里让落叶覆盖宁静的马路,能以柔软的方式演绎上海的优雅和暖意,叙述城市文明、体现城市文脉,沁入人心
秋风乍起,落叶归根。在枝头喧腾了一夏的叶子,踏踏实实地拥吻脚下的土地。“户籍”在徐汇区的叶子们,“拥吻期”将更久一些--11月,徐汇区将在武康路、余庆路、湖南路、复兴西路等路段推行“落叶不扫”。身披“金黄蓑衣”,原本就宁静惬意的小马路将再添一份优雅和暖意。
落叶“扫与不扫”,是一个争议了数年的话题。赞成者说:美化城市景观,增添人文色彩;反对者说:落叶经不起踩踏且易腐烂,影响出行。正因为褒贬不一,浦东世纪公园的落叶景观道开了又关,共青森林公园也仅在树林间保留落叶。更多地方则采取了折中办法--保持主干道干净,仅对那些无人问津的小径保留落叶任其自然腐烂。但局促的“保留”,美感全无。
争论声中,正致力于创建文明城区的徐汇区毅然拓展“落叶不扫”路段。
落叶多了,烟蒂少了
去年秋冬交替之际,徐汇区曾在武康路、余庆路试点“落叶不扫”:一改以往成片清理的保洁方式,将落叶视作一道风景,任其自然飘落、点缀马路。清扫时间由每天数十次变为每天在傍晚时分集中清扫一次。试行两周,市民纷至沓来,体验落叶景观道,还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专程来此记录深秋韵味。
“这里老洋房多、名人故居多,车流人流不密集,加上深秋落叶点缀,最能体现上海的文化范儿。”徐汇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试行“落叶不扫”的初衷。
试行的结果,多数市民竖起拇指,表示首肯。意料之外的是,原先武康路、余庆路两条马路,一天能扫出两吨垃圾,除了落叶外,主要是烟头、碎尘等。试行“落叶不扫”之后,环境美了,懂得珍惜的人多了。
日盛环保公司湖南街道作业队副队长刘德佳发现,落叶不扫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路面烟蒂少了——那些抽流烟的人不再乱扔烟头;周边居民也习惯于将瓜皮果壳装在袋子里,定点存放,由环卫工人收走。这位有着大学学历的环卫工作者感叹:“环境可以对人产生强烈的暗示和诱导。”
总量控制,兼顾各方
同一片落叶,有人叫好,肯定也有人嫌烦。为了尽可能兼顾各方诉求,徐汇区为“落叶不扫”制定了具体试行方案。
首先,是试行区域。除了武康路、余庆路外,今年还将把湖南路的武康路至永福路段、复兴西路的武康路至高邮路段辟为落叶景观道。
其次是“总量控制”。“落叶不扫”的基本标准是:人行道及下街沿(靠近人行道)一部分覆盖上一层落叶,不影响交通与出行安全。同时,每天傍晚全面清理当日落叶,确保无隔夜、沾污垃圾的落叶滞留路面。此外,根据天气变化,还将灵活调整试行时间,遇上风雨或雾霾天气,暂停景观道试点,施行全面清扫保洁,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相关部门还落实了社区联系机制,每月走访景观道周边居委会,听取居民意见,同时倡导大家文明遛狗,不让宠物便溺物丢弃于落叶中。
改扫为捡,工作量增
11月,是扫地工最忙的时节。“落叶不扫”之下,扫地工的任务其实更重。
刘德佳介绍,清扫班每人负责100米到200米路段,原本大家“见到落叶就扫”,基本上每次来回扫过一圈就可以休息10分钟左右;“落叶不扫”对清扫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家的空余时间被占满了。比如,保洁人员要配备伸缩钳等劳动工具,改扫为捡,随时清除隐匿在落叶中的垃圾。“留在地面上的落叶也有标准——那些有点烂的、脏了半边的都会被挑出来清理掉。”等到下午4点左右,再集中清扫铺满路面的落叶,工作量反而更大了。
保洁人员大多支持“落叶不扫”,但他们同时呼吁能有更多人珍惜落叶景观道,为这个创新之举尽一份力。
落叶价值有几多
土壤落叶: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研究表明,树木凋落物平均每平方米增加100克,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分别提高17.9%、7.6%、26.4%和3.8%。此外,枯枝落叶覆盖在土壤表面,还能阻止土壤中的杂草种子得到光照,进而限制杂草种子萌发。落叶也为许多昆虫提供了栖息地,鸟类则以这些昆虫为食,从而形成野生动物需要的栖息环境。
城市落叶: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研究成果显示,落叶植物清除空气中甲醛、甲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能力可能比此前科学界估计的高出36%。
文汇报记者 顾一琼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