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排行榜,与其说是为考生提供的信息服务,还不如说是传授提高大学排名的“登龙术”。
■每个学校的系科规模大小不同,但在如今的大学评估体系下,只能把每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膨胀到同类专业平均规模,才有资格玩游戏。
■与其说中国的大学被排行榜“绑架”,不如说排行榜给了偷懒的大学一块遮羞布。
10月28日,美国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年一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例行公布,几乎在第一时间,马上就有朋友在微信上贴出了进入榜单的中国大学名字,并且为自己任教的大学能入围感到高兴不已。更有朋友因为自己的大学进入了世界排名前500名而感慨,这下终于可以向别人夸耀一下,自己是在“世界500强大学”里任教了。我觉得朋友这么说,当然有骄傲的意思在内,但更多的可能还是自我解嘲。因为中国的大学近年来的确已经越来越向世界“500强”企业看齐,大学已经越来越像个企业了,甚至,比500强企业更企业——大学追求的主要目标似乎已不是培养学生,而是像企业一样去追逐各种“利润”。
这些年来,随着大学排行榜的“热销”,国内原本和国外一样由媒体和社会机构推出的大学排行榜的风头,逐渐被官方如教育管理部门和很多大学的研究机构推出的排行榜所取代。如果说由媒体和社会机构所制作的各类大学排行榜因其或多或少的商业背景还可以让人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的话,这些由大学的研究机构打着“学术研究”之名推出的排行榜则让人欲拒还迎,欲罢不能。
这可能也是国人的“国民性”使然。因为对于各种“排行榜”的偏爱,国人向来热衷。这从中国古典小说里动辄称某人为“第几条好汉”的讲法,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坐第几把交椅”的理想,就可见一斑。其实,在美国,大学里或教育界的人并不重视什么大学排行榜,大学排行榜的主要目的是为高中生提供升学信息。所以,在UsNews的大学排行榜里,不仅有全国性的大学排行,还有文理学院的排行,更有各个专业的排行,以及助学贷款利率高低的排行和各专业就业情况的排行,以让高中生在选择大学时有个较好的参考信息。
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学排行榜,特别是某些大学研究机构推出的大学排行榜,与其说是为考生提供的信息服务,还不如说是为各个大学的领导传授提高大学排名的“登龙术”。作为排名权重的重要指标,不是把是否有诺贝尔奖获奖者、院士,就是把博士点、基金课题、核心期刊的论文之类的列为重要参数。
很多大学也因此获得了提高大学排名的“秘诀”,那就是斥重金收买“学术雇佣军”来为自己“开外挂”、“攒人品”,或者组织“学术洋枪队”,花重金去国外买来那些早已退休的诺奖获得者当作菩萨,供在学校的名人堂里装潢门面,或者建立“学术土豪团”,以小恩小惠罗致那些虽然已过科研黄金期、但却握有学术权力的人来争抢学术资源。于是出现了同一名学者同时充当数个大学“特聘”教授的奇观——他们就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走穴”的歌星一样到处捞钱。所以,每年所谓的重大基金课题发布时,也总能看到他们的名字,而雇佣他们的学校在每年的各类排行榜上也会更上层楼。尽管他们拿到基金或发表论文对这个学校的学术提高以及学生的教育并无本质改善,但大学的各级领导却因学校或专业的排名上升而乐见其成。
但由此带来的后果却让人始料不及,大学的专业建设从此不再以专业自身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展开,而是以是否满足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来建设。可中国各类大学排行榜指标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以数量的多少,尤其是以师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的——教师多就意味着各项科研指标的产出多,这在当前大学排行榜“以量取胜”的标准下至关重要。那些在大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大学的专业,其师资力量也常常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最大的。问题是,每个学校的历史不同,侧重不同,每个学校的系科规模大小不同,在如今的大学评估体系下,只能把每个专业的师资力量膨胀到同类专业平均规模,才有资格玩这个游戏。由此,很多大学就出现了个别专业为追求排名靠前拼命膨胀,却并不考虑真实的教学科研需求的怪现象。
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很关键的原因在于大学本身的资源分配标准片面依靠排行榜的数据。有些大学更是以学科专业排名能进入全国同类专业前几名来分配各种资金,导致这种不顾实际的专业“大跃进”愈演愈烈;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生态失衡。
大学出现这样的乱象,也与教育管理部门以各类排行榜为标准来衡量大学办学效益或成绩的做法有关。但与此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又控制大学在学科专业上的学术发展,如这些年来以改善大学博士培养质量为名,停止了很多高校的博士点的设立工作,把在欧美高校根据自己学科发展情况自主设立的博士培养项目作为“恩惠”和“资源”予以控制。在有的大学,虽然自己可以设立博士点,但在增加的同时却又要保持总量不变,而已有的博士点决不同意削减自己,因此造成了学科发展的僵局。可是否拥有博士点又是各类排行榜的重要指标,这又成了一个怪圈,似乎有了博士点就有了一切,为此产生的救世主情结,腐败和种种利益交换,也早已经广为人知。
与其说中国的大学被排行榜“绑架”,不如说排行榜给了偷懒的大学一块遮羞布,让它们可以不老老实实地办大学,忙着追求“跨越式发展”,建构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现在,应该是揭开中国大学的这层“画皮”,回归大学办学本义的时候了。
文/张生(作者系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