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客流“爆棚”到如今门窗紧闭,从灯火通明到现在的一片漆黑。仅仅一年时间,位于东体育会路上的“上海首家早餐工程夜市店”经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待遇。
记者昨日采访了解到,在熬过了“周岁”之后,这家店已停止了夜市供应。原因十分简单,虽然经历了初期的“爆棚”,可随后夜市店生意逐渐清淡,甚至最差时每晚营业额不过两三百元。难以维持生计之下,经营方只能告别夜市。
从“一窝蜂”式热捧,到如今被餐客无情抛弃,“上海首家早餐工程夜市店”的失败,对其管理者和相关政府部门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市场分析案例。
去年8月,由清美公司负责运营的“上海首家早餐工程夜市店”在沪开张。政府助力、品牌企业经营、24小时不间断……夜市店的亮相之初,收到了一片赞誉之声,被认为是疏堵结合治理夜市摊贩,同时满足市民群众夜宵需求的“两得”之举。
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整个店内可以随到随吃;100多平方米的店内宽敞明亮;员工必须通过考核,达标后才能上岗;所使用的油全部是品牌油,油条不含明矾。以“正规军”亮相的夜市店,一开业确实一度引来了追捧。
一些食客回忆道,当时不少人一买就是一大包“四大金刚”,还有许多人转地铁、换公交,或者大老远地开车来,就为了尝尝味道。整个店内门庭如市,喝碗豆浆都得等半小时座位。最夸张的时候,1个小时能卖出300多根油条,买的人都不是拿塑料袋,而是一盆盆地端走。
充足的客流,让运营方高兴不已。其负责人曾表示,夜市店的目标消费群,除了附近的居民外,附近的写字楼的白领,体育场、游泳池的观众、游泳爱好者,高校的学生和出租车司机都将成为其客户,他们对开24小时的夜市店很有信心,还将考虑在别的区域继续进行推广。
不过,如果市民现在夜里还想去这家夜市店,那么只能吃到“闭门羹”了。
日前,记者于晚间21时来到东体育会路25号,看到的是一片漆黑店堂,虽然门口广告标牌上“上海首家早餐工程夜市店”的字眼依然显眼,可大门紧闭丝毫没有营业的迹象。
“停电了?还是出什么事了?”几位同样赶来想吃夜宵的年轻人纷纷猜测道。一番敲门之后,终于有两位店员懒洋洋地走出说道,“夜市不做了,想吃东西明天早上来吧。”
曾经如此火爆的夜市店关门了?“生意不多,我们还要24小时上班,人手越来越少,怎么做的过来?”面对疑问,店员满腹牢骚地表示,“停业两个月了。”
虹口区商委相关人士向记者证实,这家“上海首家早餐工程夜市店”确实已经停止了夜市供应。在经历了初期的“爆棚”之后,夜市店并没有如当初预料中的持续火爆,相反连连亏损,最差的一晚上营业额才两三百元,“既然做不下去,那只有停业了。”
早期“一窝蜂”,如今“无人睬”。夜市店为何会经历天翻地覆般变化?当初那些“拥趸”,又为何没有成为忠实顾客?当一些“排档”夜市开得红火无比时,“正规军”怎会遭遇滑铁卢?
据了解,夜市店经营压力其实并不轻松。根据清美公司当初的统计,每个月原材料生产配送,房屋租赁、水电、人工等支出要近20万元。其中,人工成本更是一个大头。因为工作强度大、时间长,部分工人最高工资要4000元。尽管夜市店的产品定价比白天要高出1倍甚至更多,如果顾客数量不能保证,那十多个人的支出费用依然不小。
不少附近的居民则认为,“四大金刚”味道是不错,但不可能常吃,“最多尝尝味道就可以了”。而一些年轻人则觉得,夜市店似乎并不注重宣传和推广,在朋友圈里的影响大大低于“霍山路”等其它摊点。
“模式不改变,产品不改变,夜市店开不久也很正常。”上海市烹饪餐饮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对此并不感到奇怪。他告诉记者,夜间运营的人工、经营成本都比白天要高,许多饭店不愿涉足这一市场,落败的也不在少数。在他看来,“上海首家早餐工程夜市店”的运营模式依然比较传统,销售的产品也较为平庸,缺乏个性化和特色,吸引不住人群,核心顾客越来越少,最终只有关门。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